要说这片对摄影技术有多么迷恋,从开场展现洞穴之母的巨洞——伊萨·阿拉那个远景中就能看出。在3D效果下,洞穴入口咄咄逼人,周围的景色层次感分明,视觉冲击感极强。所以,《夺命深渊》一开始就告诉观众,本片走的是技术路线,卖的是3D票。作为一部灾难片,故事和人物反倒放在了其次。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灾难片不在少数,但这部《夺命深渊》最大的卖点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本片有两件秘密武器:3D和实时电迷合成技术,这些都是卡叔在《阿凡达》中的拿手好戏。但不同的是这样高级的技术不是为了制造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而是用在来塑造真实的洞穴场景。有了卡叔护航,电影在技术方面可以放开手脚,无论是虚拟场景还是现实景色的3D转换都是精益求精。
听一个潜水爱好者的朋友也说过这片,电影里有关水下摄影、洞穴潜水方面的知识以及潜水员习性问题的刻画绝对是专业级别,算是一部发烧友必看的作品。导演和卡叔都是潜水爱好者,本片的故事也是根据导演的一次亲身经历渲染而成。由此看来,电影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做足了功课,也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但所谓技术电影并非等于好电影,充其量算是一个探索频道的标准纪录片。片中关于故事和人物刻画找不到任何一个出彩的地方。
本片像是逆向版的《垂直极限》,故事也和后者类似,就是四平八稳的灾难故事,这一点在灾难片中烂大街了,也都一言蔽之,遇险,死人,感动,逃出生天。还有人物刻画也是稀松平常,片中一队人马最后死的剩不下几个,但是观众对这几个人的毙命会有印象吗?好像这个几个的送命都是为了完成故事任务,就像一个人在玩游戏,死了一条命接着续关一样。没有人会为几个小杂兵的死而黯然神伤,所以本片大半部分就像在交作业一样不停的遇险和死人,但观众似乎没有什么反应。而结尾之处父亲之情算是一个亮点,也很煽情,观众才有对一个人物的离去而有了动情之处,但此时电影离出字幕已经不远了。
另外,本片不同于《垂直期限》的一点在于,后者悬崖峭壁上能够营造出各种险象环生的情节,令观众能够体验其中紧张与绝境之感。相反《夺命深渊》场景设定在水下,虽说一波接一波的各种险情,但观众是无法体会到那种氧气快没了的感觉,所以作为一部灾难片,《夺命深渊》无法给观众造成惊险刺激的观影感,只有通篇的压抑之感,也许这也是电影有意为之,比较洞穴潜水这玩意本来就是一个憋气的活儿。当片中一行人被困在水下洞穴中那种窒息效应也传遍了在座各位的每一个细胞。这种逼真的探险体验就是本片所要传到的信息,真搞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喜欢玩这样的活动。
所以并不能说《夺命深渊》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只是技术流喧宾夺主占据主导,好比一个破房子涂了一层新漆就照样能卖到好价钱一样。《夺命深渊》看的就是3D效果,尤其是大银幕上,高昂的3D票价换来出色的视觉体验,但灾难片的内核还是二流的,这个片子也就值这个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