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片,只是选取了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罢了,不过电影本就不是历史教科书,人家的片名也叫《鸿门宴传奇》——所谓“传奇”者,戏说之意耳。对历史故事的戏说,其实早就浸淫在中国文化的骨子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是这么干的,现在看来,电影人无非是换了一种形式来继续演绎。导演李仁港之前的《见龙卸甲》《锦衣卫》都是戏说的风格,在古装的包裹下,讲的还是充满背叛、欺诈、信任和爱恋的复杂人际关系,影像风格凌厉,拍的很酷,但片中总会有多处不符合历史常识的细节,在《鸿门宴传奇》里仍然是这样。不过,反正是戏说,对这些细节也不必纠结。
香港导演驾驭历史题材似乎总有些力不从心,拍着拍着格局就小了,波云诡谲的政治、军事博弈,总给人以黑帮社团争斗的感觉——之前那部《关云长》就是这样,现在看来,《鸿门宴传奇》同样是这种感觉。《鸿门宴传奇》是一部标准的“和尚戏”,若不是要表现项羽和虞姬的那段千古绝恋,跟女演员压根就没关系。于是乎,在李仁港的导筒下,一群老爷们大展权谋,开始了深入灵魂的人性厮杀。刘邦集团的针尖对上项羽集团的麦芒,构成了标准的双雄对决模式。而刘邦背后的张良、项羽身后的范增,成了刘项争霸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这两人的运筹下,刘、项两人自己倒成了命运的棋子。鸿门宴的戏份,其实在影片中已经淡化了,又下棋又打架的,反正就不吃饭。一场鸿门宴,被李仁港生生变成了“鸿门弈”。
这场“鸿门弈”还是比较精彩的,一边下棋一边杀人,刘邦看起来被打得落花流水,末了却发现项羽被张良将计就计,搞成了无间道;等到霸王别了姬,范增嗝了屁,刘邦又被范增留下的锦囊搅得心绪不宁,疑神疑鬼、诛杀功臣,最终孤独终老,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了帝王的一生。全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张良作为“鸿门弈”的见证人讲述了刘项二人的生死沉浮,看得出来,导演在剧情和人物设计上还是做足了功夫的,人物前史和“鸿门弈”之后的连环计谋都颇具匠心,刘邦的阴险狡诈、项羽的有勇无谋、樊哙的粗鄙耿直、张良和范增的老谋深算,基本也都符合历史人物的既定形象。刘邦最后所立的无字碑,匠心独运的展现出了这位开国帝王的内心忏悔。对于韩信点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典故,影片也都有所表现。当然,四面楚歌最后成为大白天的行军进行曲,还是有点雷人——必须指出,整部影片的配乐实在不敢恭维,一会民族,一会电子,一会人声,一会采样,混搭得不伦不类,主旋律也没有突出,大大削弱了视听表现力。
鸿门宴故事,乃是帝王之术的集中体现,兔死狗烹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项羽覆亡,主要原因在其头脑发热、儿女情长、用人多疑;刘邦建立基业,最终目标必是刘汉家天下的千秋万代,杀几个功臣,真的不值一提。最后樊哙的质问和刘邦的回答,却完全表现为建立在哥们义气基础上的江湖关系,什么“打完胜仗回家喝酒”,这根本不是开国皇帝,而是流寇土匪。真要讲权谋,那就得把一个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鲜活的还原在银幕上,可惜《鸿门宴传奇》根本做不到,全片看下来,也就是几个穿着古装的黑社会在争地盘,一场鸿门宴,也无非是两个黑帮社团之间的谈判而已。
一个传奇历史故事,终究被打造成了一部黑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