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是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拍摄的一部童趣短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从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只在半空漂泊的红气球开始,这只淘气又懂事的红气球亦步亦趋陪着小男孩上学、放学、捉迷藏,甚至还会快乐地和途中偶遇的小女孩牵着的蓝气球耳鬓厮磨,自从有了红气球,小男孩孤独的童年生活里有了一个快乐的玩伴。但是,红气球的陪伴却招来了小伙伴们的嫉妒,最终在那帮孩子们的弹弓下泄了气。小男孩看着自己的玩伴被那些坏孩子们踩踏,满怀惆怅,就在这时,整个巴黎的各种五颜六色的气球同时挣脱了孩子们的手,从街头、窗口纷纷飞了过来,一起飞向红气球,飞向忧郁的小男孩。小男孩仰望着这么多气球,欢喜地抓紧了它们,任由气球们把他带向空中,飞翔起来……
影片没有任何对白,却通过长镜头的表现,在小男孩与红气球之间的动作形态上,赋予了红气球人性化的色彩。比如影片开场,俯拍镜头展现了清晨空旷寂寥的大街,一个上学的孩子从画框左下角入画,逗了一会小狗之后又从画框右上角消失出画,紧接着第二镜头则仰拍小男孩从画框右上角入画,沿着高高的阶梯走下,被路灯杆缠挂着一只随风飘来的红气球所吸引,攀上路灯取下了红气球,接着牵着红气球从画框右下角出画。这两个镜头将孤独的孩子遇到热情温暖的红气球的画面完整记录了下来,将逗小狗、爬上路灯取气球等细节一一囊括。
长镜头不放过每个有趣的细节,尤其是在红气球与小男孩找迷藏这一段——显示小男孩躲起来找迷藏然后一把抓住了红气球,接着,红气球又躲在门洞里和小男孩捉迷藏,直到孩子四处寻找,它才钻了出来触摸孩子的头。在镜头表现上,这一段完全是把红气球作为一个人物来进行镜头调度,使观众感觉到红气球就是片中参加演出的特殊演员,一个拟人化的人物,它顽皮、活泼而且很讲义气,同时也很孤独,需要小男孩的友谊。长镜头拟人化又充满细节的记录,让我们在观看的时候甚至都忘记了特技的存在,红气球已经不是一个道具,而是影片的重要演员,红气球在长镜头加特技的表现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越童年体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在影片后半部分,小男孩和他的红气球被一群孩子包围,红气球脱离了他的保护,被一群孩子用石头和弹弓击中了,一个长镜头将气球一点点泄气、瘪掉的过程详细的表现出来,我们仿佛都在等待红气球会发生什么复活的奇迹,时间在这段寂静的长镜头中被无限放大,突然,一只脚入画将垂死的气球踏破。这一脚的动态与先前等待命运审判般的寂静形成强烈对比,在观众心中也形成强力的冲击。而这样强力的冲击,如果用蒙太奇来表现,必然会逊色许多。
另外,在影片色彩上,整个街景、建筑和行人们的服装都呈现出一篇灰暗阴冷的色彩,但是红气球的出现却在冷色调的氛围中显得格外鲜艳、活泼,并且作为局部色彩贯穿影片始终。 这样的色彩运用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辛德勒名单》中那个红衣小女孩,红气球的出现也像那个红衣小女孩一样,划破了沉闷晦涩的空气,展现出一副难得的童真。
当然,《红气球》虽然看似是一个现代童话般的短片,但它所包含的意蕴绝不仅仅是一部童话,在小男孩与红气球交织的命运、遭遇中,导演隐晦地表现出了一系列严肃的命题。比如爱情:当红气球见到小女孩牵着的蓝气球时所表现出的亲昵,是对爱情萌芽最纯洁的展现;比如宗教:当红气球被妒忌的小孩们拖去“刑场”时,我们无不想到为生的救赎而受死的耶稣;还有死亡:被故意放慢和放大的红气球的泄气、干瘪和爆裂,都以一种垂死的气息表露出无限的伤感。好在影片结尾众多彩色气球将伤感的小男孩带向了天空,这样超现实的结尾既点破了孤独了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也平复了观众对目睹红气球“死亡”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