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情景再现
一、理论基础
文字作者用“妙笔”生花,我们是用声音“升华”文字。文字变成声音不是简单地念出声音,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感受、酝酿,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再利用声音的多种表达方法,形成色彩丰富、变化自如的表达。如果内心的情感没有随着文字稿件充分感受,声音会显得“干巴巴”,或者呈现“读书腔”。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连续三讲谈谈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动起来”,先来讲“情景再现”。快,一起进入到了有声语言创作的美妙世界吧!
情景再现定义是播音员主持人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这种方法就像是在脑子里“过电影”,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了、活动了,让我们的感受很生动很具体!
它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的展开。开头是?出场的人物是谁?有什么特点?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怎么样?要把握结构,明确先后顺序,把握画面的主次详略及特点。
第二步:设身处地,就是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稿件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我们与稿件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和人物的心理距离等,使我们迅速地投入到稿件所规定的情景中,获得现场感,感到“我就在”。
第三步: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播读中特别强调内心积极的反应,掌握两点要求:一是反应积极,一触即发;二是以情为主,情景交融。做到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能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第四步:现身说法,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想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亲身所感”的情景再现给受众,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以上四步并非界限分明,而是联系紧密,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之,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
情景再现是调动情感的方法,准备阶段可以对文字内容很细致地展开想象,甚至浮想联翩。真正在播读时,景物已不清晰了,情感却更加饱满。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再细致地展开想象,只需让情景稍加显露,重要的是快速唤起我们准备稿件时的具体感受和触动心灵的那一点。
示例及分析:
母爱《母爱》配有示范录音。
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三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地往回走去。
第一步:理清头绪。
《母爱》写的是在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强行拦住运水的军车,但它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文章有三个层次:分别从当地缺水极其严重;老牛挡住了送水车的路,主人寻来,发现那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在拦车索水,恼羞成怒,用长鞭恨恨地抽打;老牛把以死抗争得来的水给小牛喝三个方面讲述一份浓浓的母爱。三个层次有情有景,尤其最后一个层次是文章的核心。理清头绪后,对文章的发生发展结尾就很清楚了。
第二步: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生活在缺水干旱的西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3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这么一点点水却有这么多用途,让人有点不可思议。3斤水,也就是才3斤瓶装矿泉水那么多,倒在脸盆里不过才半盆,联系自己日常的用水情况,可知缺水的严重程度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试着把文章演绎成为电影,在一步步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谁先出场?做了什么?谁又出场了?两者什么关系?出人意料的结尾中又出现了谁?你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现场,真切体验到了整个故事的气氛转换变化的节奏。
文章虽然短小,内涵却丰富,情节一波三折:“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 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基本上近似白描的写作方法,更容易用日常生活的体验把握老牛、小牛的心理活动。
第三步:触景生情。
不同的文章让我们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文章让我们高兴,高兴到手舞足蹈;有的文章让我们感动,感动到热泪盈眶;有的文章让我们忧虑,忧虑到茶饭不思……这篇文章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读了之后,你高兴了吗?悲伤了吗?痛苦了吗?忧虑了吗?愤恨了吗?同情了吗?生气了吗?感动了吗?惊讶了吗?抑或其他?还是这些感情都有?决定播读水平高低的恰恰是体现在我们用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与态度将画面再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的感受是:
(1)西部缺水地区,干裂的土地,没有绿色,我们同情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不易,不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3斤水是人类对水的最低要求,是生命之水,只能维持生命。
(2)老牛拦路索水,以死抗争的细节描写,体会老牛坚定的决心,衬托了它的爱子心切。牛的主人狠狠地抽打与运水战士的哭让人物定位清楚,主人的自律与战士的人文关怀色彩凸现。
(3)老牛慈爱的望着小牛将所有的水喝尽,进一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第四步:现身说法。
前三步的准备,让我们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歌颂老牛这种无私的爱;从情感升华的角度去说,感谢所有母亲对孩子无怨无悔的付出。小爱上升到大爱,情感呼之欲出,随着脑海中情节的不断反复,我们把“过电影”变成有声语言的表达,听众跟着你的播讲一起进入到情节当中。
二、实践练习
(一)片断练习
2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
(柏杨《天涯故事》)
提示:恶劣的气候与人物“他”的坚强,让我们产生钦佩之情。如果你在现场,你体会和感受到了什么?
3大雨由倾盆而瀑布,最初,还间或有几个晴天,几个月后,便接连着一直下起来了。太阳隐藏在天空一角,大地上昏暗如夜,一片凄凉,海被填满了,雨势不但没有稍减的趋势,反而落得更加凶猛,海水倒灌回平原,淹没了田野和丘陵。
(柏杨《天涯故事》)
提示:体会大雨的具体视觉感受,想象看到了雨的形状、雨的大小。
4兴奋的旅游者们纷纷从客舱出来,挤满边舷,向我们挥手呼喊,我们也向他们挥手致意。我站在舵房外面用望远镜细看那些无忧无虑、神情愉快的男男女女。一个穿猩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出现在我的视野。她最热情洋溢,又笑又跳又招手,久久吸引住我的视线,直到客轮远远抛在后面。
(王朔《空中小姐》)
提示:体会兴奋的游客们与一个女孩裙子的抢眼色彩形成的对比,想象你看到了他们的一举一动。
5一根蜘蛛网丝在空中拉好了:一头拴在图钉上,另一头拴在对面墙的一颗小钉子上。小蜘蛛在细细的蛛丝上工作着,她要把这根丝加粗一些。这根丝是网的“地基”。
(郑渊洁《童话全集》)
提示:体会空间觉,想象小蜘蛛在空中织网的动作和路线。
6皮皮鲁走进妹妹的房间,什么吓人的事也没有呀!鲁西西把皮皮鲁叫到壁柜跟前,对他说:“你拉开门看看”。皮皮鲁大模大样地拉开壁柜的门,不禁“啊”地叫了一声,紧接着倒吸了一口凉气。
壁柜里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洞口是长方形的,洞里一阵阵地往外喷射着寒气。
(郑渊洁《童话全集》)
提示:体会寒气带来的恐惧感,想象当你打开冰箱的瞬间,冷气迎面而来。
7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路遥《平凡的世界》)
提示:体会喧闹的听觉感受,想一想,你听到了、看到了什么?
8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16岁的胸膛。
路遥《平凡的世界》)
提示:体会黑夜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
9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峻青《第一场雪》)
提示:用视觉、听觉体会雪。
(二)文章
樵夫与赫耳墨斯
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了。他坐在河岸上失声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此事,很可怜他,走来问明原因后,便下到河里,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否是他的,他说不是;接着赫耳墨斯又捞起一把银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掉下去的,他仍说不是;赫耳墨斯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的斧子来时,樵夫说这才是自己所失掉的那一把。赫耳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便把金斧、银斧都作为礼物送给他。樵夫带着三把斧子回到家里,把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了朋友们。其中有一个人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跑到河边,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丢到急流中,然后坐在那儿痛哭起来。赫耳墨斯来到在他面前,问明了他痛哭的原因,便下河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所丢失的。那人高兴地说:“呀,正是,正是!”然而他那贪婪和不诚实的样子却遭到了赫耳墨斯的痛恨,不但没赏给他那把金斧子,就连他自己的那把斧子也没给他。
这故事说明,诚实的人会得到人们帮助,狡诈的人必遭到人们唾弃。
(《伊索寓言》)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于是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等到那位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敞开着,眼前的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里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之后,开心地走了。
其实,把握好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也就是把握了理想的人生。
(纪广洋《一分钟》)
大风致400多岁母子槐折断
本报讯 (实习生肖岳)昨天上午11点40分,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内,一棵400多岁的母子槐被风吹倒,砸破旁边的一间老房屋顶,未造成人员受伤。林业部门称,该树是国家一级古树,是北京地区第一棵被发现的母子槐。
事发时,59岁的纪老太太正在里屋吃饭,突然一声巨响从房顶传来,吓得她一下坐在地上,反应过来后哭着跑了出去。她看到,房子旁边的老槐树断了,砸破了她家的屋顶,屋外几根电线也被砸断。
记者在现场看到,纪老太太家的外屋顶被砸了个大窟窿,一根2米多长的树干扎了进来,炉子和餐具全被砸毁了,满屋净是碎树枝。老槐树直径1米多,沿根部折断。供电部门的抢修人员在现场维修,另有10多人在清理现场。
现场一名龙泉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说,这棵槐树属于国家一级古树,有400多年历史,干枯的树腹中又长了一棵新树,因此又名母子槐。在北京,这棵母子槐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现在树被风吹断,无法存活,树牌将被取走备案。
纪家受损房屋的善后问题将由村里负责。纪家人说,古树去年曾断过一次枝,幸好没有砸到房屋。
(《京华时报》2007年5月)
退休志愿讲解员“我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记者赖芳杰)10月30日是个星期一,周娅的日程是每周一上午去中华世纪坛伟大的世界文明展上做志愿讲解员。上午9点半,来参观的人还不是很多,她趁着闲暇,手里攥着小药瓶儿,眯着眼端详橱窗里的文物。“平时忙着讲解,没时间自己欣赏。”周娅说话时带着笑,她把药寄存在门口,准备解说,一场下来最少需要两小时。
“各位观众,在我们的文明之旅开始前,我们先来聆听背景的流水声,我们今天将要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感受伟大的六国文明。”周娅说着闭上双眼,示意观众也感受展览设计师的创意,分散在各处的零散观众,开始聚拢过来,拒绝过周娅的两位女孩则站在最前面。
在讲述展品时,她优雅地用手掌为大家指示方向。“现在要欣赏的是古埃及一位王子的石棺,大家请退一步正对展品,距离产生美。高个子姑娘,我动员你去后面看,那位迷你型女士不要不好意思,请到前面来,谁能拒绝这么好的展出呢?”互不相识的观众们,被周娅一动员都哈哈笑了。“古奥林匹克的运动员参赛前都会宣誓:‘我保证我不是职业从事运动的人,我是为了自由和健康完美的身体’。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人体雕塑都具有健康的自然之美。”在古希腊运动男子的雕像前,周娅边讲边摆出同样的跑步姿势,观众们轻轻地为她鼓掌。介绍每件展品,周娅都会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提供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在讲希腊酒神图时,她演起了丰收节上的希腊人,端举着高脚酒杯,轻呷一口美酒,再微闭双眼吟出诗句。在讲阿喀琉斯的浮雕时,她借用了电影《特洛伊》的情节帮助大家理解希腊战争,她带着悲伤的语调,描述着特洛伊的老国王深夜找到阿喀琉斯,希望他归还儿子的尸体。
时间到了下午1点,周娅借了一位观众的手表,向大家比划,“各位朋友,这块小小的手表玻璃壳是古埃及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机械转盘是两河流域的人民发明的,时间一直向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几千年来也为世界贡献了文明,也将在未来继续影响人类的地球。”话音一落,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位戴着助听器的老人上前握住周娅的手,“我们想到的,你都向大家说了。”这位老人是98岁高龄的著名语言学家吴宗济,他站着听了两个小时,他说周娅讲得实在,也很感人。
周娅笑称自己是“三栖人员”,每周日程安排满满的。周二全天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周四上午在国家博物馆,下午就步行到故宫里去讲解,周一和周五去中华世纪坛服务。周六带外孙女出去玩,周日要陪父母打麻将。她是一个把事业和家庭安排得很圆满的女人。
“我不要当等死的棺材瓤子。”周娅说起担当志愿解说员的初衷,是为了排遣退休后没着没落的心情。十年前,她是一个商人,每天打扮很考究,周旋在各种各样的应酬当中。“职业是单调的,就是为了挣钱,我很厌恶那样的生活。”周娅把生意交了出去,提前退休,跳出了争夺名利的生意场。到了第五年,她厌倦了“社会之外”的生活。“我需要做事,我想证明我对社会还有用处。”
(《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14日)
捅马蜂窝
冯骥才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那般粗的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乘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需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疮迅速消下来。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呼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马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
“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吗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巢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冯骥才散文随笔集《灵魂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