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考生来说,记叙文是一个很糟糕的概念,中小学教育的记叙文教学又往往将学生拖入某种八股味道的庸俗泥潭,叙事模式一般如下:
主人公起始状态---常常是一种负值,如没有正视甚至轻视他人,以鲁迅<一件小事>为典范,
主人公经历核心事件---事件一般不太曲折,但事件他人影响到主人公思想改变
主人公转变与起始相对相反的状态---主题体现
一般要求语言优美,尤其是"点题"的句子一定要字斟句酌.
这样的记叙文,事件往往撑不起主题,使得小事件的"宏大叙事"变得无力虚弱,从而令成年人看来,假得不行,然而,笼罩在中小学教育界的记叙文氛围中,陶醉得不得了.然后,在作为大学教师群体的艺考考官看来,这些"宏大叙事"的记叙文就很难获得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的认同,虚假,做作,成了考官们对这类作品的评价之词.
如果要表现一个不凡的主题,生活事件往往不敷其用,于是将生活事件放大化,夸张化,纯粹化,人物单纯化,崇高化,甚至不惜对人物与事件进行脱离实际的想象化,如《温暖的冰块》等,结果假得让人身心颤栗,浑身鸡皮疙瘩。
如果将一个命题故事,做成一个很普通的记叙文,一般得分只是及格左右的分数。如果行文流畅,语词优美,加上结构不错,可以上一个七十分的台阶,再上分数层次就难了。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具较具的故事品质呢?就是强化两大元素:故事人物的性格化、事件的戏剧化.也就是说,命题故事,干脆编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这样,即便题材是假的,也不像记叙文那样陷入读者所预设的叙事伦理之中,也就意味着,戏剧性故事一定程度地脱离生活现实去“胡编乱设”,不至于遭到像记叙文那样的反感。
如何做好命题故事的戏剧化,在前面的博文曾经得到一个简易公式:
叙事铺垫
第一回误解
第二回误解
新的故事情境
误会解除
最后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