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家-导演要具备一定水准的文学音乐美术等多方面修养,要渊博,有表现欲,以独特的艺术才华智慧征服辅助他工作的人群。
2.技术家-导演须对电影的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从编剧、美术(包含设计场景、道具)、摄影、照明、音响、剪接或编辑、化妆、发型、片名及字幕等设计都要熟悉。导演乃剧组万精油也。电影是集体创作,必须与工作人员的取得良好沟通,精通业务才具备说服力。
3.交际花-导演必须会宣传自己和自己的电影,在媒体的面前举止得体,给人以好印象。导演应该是剧组最老奸巨滑的人物,上下老小都被他打点得服服帖贴。他是精神分析专家,洞察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理,诱导他们为工作奉献热情。
怎么样,路途遥远而艰辛,你怕了吗?
其实,并不是要具备以上条件才可以做导演,那是真正意义的导演,而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导演",象蝗虫一样多,平均每部电影一个,每部电视剧两三个。在很多拍摄现场,你很容易认出他们来。他是现场最白痴的一个,一屁股坐在监视器前从开工到收工,间中去一下厕所放水。他通常不懂摄影,不懂分镜头,不懂表演,长得比较遗憾又极端虚荣,叫声"cut"和"ok"就是他的全部工作,再轻松不过。
成为哪一种导演,视乎你的选择,你的天分,你的毅力,你的运气--无论如何,我也会尽量帮你一把的!成为一个导演有多种途径。
途径一:考学
目前国内招收电影专业最具权威的是北京电影学院,虽然胜传"北电"学风日下,盛产"贫嘴的主儿".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以前,就要将就一下,国产电影类型单一,风格大同,除了跟国家政策有关以外,"北电"千年如一日的教学机制应该付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好来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去外面走走,避免局限在"中国特色的学院派"阴影下。
途径二:曲线救国
学导演从相关技艺入手是个很好的入行途径,比如编剧、摄影、美术、演员等部门(参见其他章节),掌握其中的一种技能,“编而优则导,演而优亦可导”,只要朝着导演的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
剪接
电影剪接可不是一项纯后期的工作,剪接师必须对影片的创作意图、整体构思、主题内容、人物情节乃至场景、气氛等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剪出一部好戏。如果导演不济的话,厉害的剪接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但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多数情况是导演如果没有参加后期剪接的话(尤指电视剧),多半会气得吐血撞墙或捶胸而死。因为剪接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有剪接员和剪接师的区别,剪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银幕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1.剪接的设备和用具剪辑台(包含套片机、接片机、倒片机、胶片架、声画编辑机、看片机、打孔机)等。以前的剪接采用物理的剪接方式,但已经被电子的方式所取代,因此电脑成为电影及电视的剪接的主要工具。
2.剪接过程电影剪接往往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尤其是特技镜头的增加,使剪接的工作更趋复杂,分工也日趋精细。
3.常用手段切出切入、淡出淡入、划出划入、化出化入、叠印、其他光学技巧(焦点变虚、定格、倒向印片、分割画面、加遮片等)。
重点介绍:非线性编辑
电子化影视制作技术发展迅猛,数字革命带来新的*作方式,新的应用中,主要有计算机桌面技术、多媒体、合成技术、变形技术、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当前,最高级的编辑系统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是英语中"Linear"和"Nonlinear"的直译,这一概念实际上是相对于磁带编辑而提出。它最大的方便在于随机存取,任何一个素材都可以随时存取,而无需倒带。非线性编辑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特别是胶转磁技术的出现,使电影也可以使用该系统进行脱机编辑,从而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编辑方法。特别是高投入、大制作、数字特技电影的拍摄数量逐年增加,对后期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等因素,加速了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
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数字非线性编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素材输入将拍好的素材数字化。如果是胶片,则先进行胶转磁或者直接扫描。
2、整理素材当计算机相应的界面菜单出现后,编辑素材,将他们组织编排成若干素材段。
3、音视频信号编辑
4.输出编辑好的素材工作人员将按成品的时间码进行最后的磁带或胶片编辑。
入行途径:
要掌握这么多高科技知识综合在现代剪接技术,恐怕只有上学或者参加专业的培训才行,传统的师徒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有时候剧中需要旧服装,需要把服装处理得比较陈旧,称为"作旧",通常用毛刷和铁刷刷去表面的光泽,再涂上颜彩,如果是旧社会的穷人,就要打补丁剪洞洞.
电影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人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并显示时代民族、地域等特点,它往往和影片的题材有很大关系。服装主要分服装、古装、戏曲装以及装饰性比较强的歌舞装、童话神话装等。(不过现在的很多古装影视剧服装概念比较模糊,界线不是很明显,基本是集古代现代时装古装于一身,有比较吓人的,也有比较顺眼的,依据服装设计个人艺术造诣而异)。
常用服装分为主要角色服装、群众服装、效果服装、陈设服装、备用服装等。在影片的创作中往往由美术师或服装设计师根据剧情和整体艺术构思来设计和创作。在一些人物众多以及有大规模群众、军队的影片中,服装的分量相当繁重,有时一个主要演员就有几十套服装,加上服饰鞋帽等配套装饰,更必须分门别类管理好,保存好。
我国影视业能作到真正服装师的人属凤毛麟角,许多从业者只不过是个服装管理员的熟练工而已,希望这种状况会逐渐得到改善,如果你有兴趣,请加入这一行列吧,中戏、上戏、北电均有此专业,另众多美术工艺类的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也是一种选择。当然,如果你想从保管员直接入行的话,也可以寻个师傅。
化装
创造电影中的鲜明人物形象,离不开化装,特别是对一些领袖人物、历史人物或者妖魔鬼怪异形等,人物造型中的化装和服装显得尤其重要。有时一个角色的年龄跨度大,化装就更必须掌握高超、全面的化装技艺。(以前的一个朋友做化装助手的时候,曾经被指派盯住"某领袖"的一颗痣,此演员喜吃零食,嘴部表情也较夸张,所以那颗用胶水粘上去的痣常常在"Action!"的时候就不翼而飞,如果此情景发生,做助手的他便会遭至化妆指导口沫横飞一顿痛骂,甚至被胶水瓶子砸头以泄愤,之后还要令他下山去找回那瓶子,因为要还用它来粘一颗新痣!可怜哪,做噩梦也守着一颗痣……有时候在剧组会让人感觉活在不见天日的旧社会……)
化装是通过油彩、发型、装饰、整容等刻画人物。电影的化装比舞台化装要求更精细,不能露出明显的人工痕迹。特别是一些特写镜头,对化装要求特别苛刻。
从艺术角度来说,化妆师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另外,化妆要与服装保持和谐一致,和剧本中身份特征相吻合。
就电影的工艺技术来说,它包括日用化学、橡胶塑料技术、人体解剖学、色彩绘画技法、雕塑技法、发型及装饰技术、整容美容技术等多种科学工艺技术。从化装造型来分,又可分为年龄妆造型、性格妆造型、肖像妆造型、美容妆造型以及模拟妆造型、特型化装等。
化装师通常带一个以上助手,人数多少视乎影片的制作规模。
化装最辛苦的地方在于要起早,通常都是半夜起床,要提前将演员的妆化好。不过拍广告就是个赚外快的好办法,轻松而待遇不薄。不开戏时可以开美容院或形象设计所,很不错的行业呢!
学习电影化装可以直接报读电影学院或拜师学艺。现在的很多化装师也出自美容院,有一定的化装基础,不需要非常专业也足以应付一般时装电视剧。
动作
动作导演是动作片的重量级人物,可与文戏导演一样出风头领风骚。动作片做为先锋带领华人电影打入世界影坛,在荷里活站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武打片电影在世界影坛上代表了中国电影。动作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从香港拼杀到美国,中国KONGFU风靡一时,《风云》的中国功夫加特技让外国人看傻了眼,动作导演袁和平凭着《MATRIX》和《卧虎藏龙》成为真正的国际风云人物。
武侠电影每过一段时间,便会呈现一种新风潮,比较有代表性的导演是张鑫言、罗维、吴思远、刘家良、洪金宝、袁和平、楚原、徐克、谭家明、王晶、程小东、李惠明等。在电影这个江湖上,拍要让观众服,还要让同行服,所以要拍得热闹,还要讲究门道。当然,门道不只是武术,更指电影手段的运用,包括场面调度、特技运用、动作设计等。电影特技已经成为动作电影的重要表现工具,使得动作设计的可能性无止境扩展。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传统意义的武打电影,从动作的形式上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法术、京剧开打、传统武术、现代拳、杂技、武打、器械、兵刃、象形拳法、火器、奇技等。
入行途径
动作导演多数习武出身,武行多来源于戏曲剧团、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体工队,最初就由从武行做起。武行开始多演虾兵蟹将,或给主要演员做替身,出色者后来就成了武术指导或者武打明星。要成为一个动作导演需要的知识非常丰富,并非只会几手拳脚就能胜任,从导演方面的要求,参照导演篇。
注:武行为影视圈内风险最大的行当,是保险公司的大主顾。
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2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电影音乐按照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又叫客观音乐,在影片画面上看到声音来源:如画面音乐会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剧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头演唱以及画面中的收音机、录音机播放音乐等。功能性音乐又称主观音乐,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电影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好的电影音乐应当和影片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本身也优秀,并能离开画面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让人欣赏。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配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和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对位"本是音乐术语,在这里来表现声画的结合目的在于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从而表达影片丰富的内涵。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这需要熟悉音乐资料、善用音乐资料。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在音乐进入电子化时代后,对各种新颖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
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主题歌和插曲,对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专业电影工作者最常用的办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让他为电影的不同场景作曲,但有时也启用一些现成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获得它的版权。电影音乐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画面以后,所以有时间的紧迫性,作曲是后期制作的最后一个创作人员。
通常电影音乐综合了导演的作曲家的意见,一旦标定了音乐后便开始创作,作曲家还必须了解影片在音乐制作方面的预算,控制费用不超支。
使用流行乐作为影片音乐需要办理版权许可证,这是个花钱的过程。有雄厚资本的剧组才敢问津。
入行途径:
先入音乐那行再入电影音乐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严肃音乐以外的一些地下音乐工作者也有可能为电影音乐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