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足够的前期准备,也就自然进入到现场摄制阶段。现场摄制工作是整个前期拍摄的核心工作,也是后期编辑工作的基础,同时,又是纪录片导演最难驾驭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应对它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纪录片的现场拍摄
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决定了纪录片在拍摄时的不同拍摄手法、技巧的选择和使用,在这些总的拍摄风格确立之后,在拍摄现场,还应该学会用摄影机的“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去观察世界,在拍摄过程中遵循既真实又艺术的摄影创作原则。
(一)拍摄手法
从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来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解释式。导演通过解说词对影片中的内容做出直接的解释,或直截了当地对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这种拍摄手法能在单位时间内传播较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易于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和观念,具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性,适合用来制作一些意识形态指向比较明确的影片,国内很多的专题片就可以划入此类。
观察式。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进程,永远只作静观默查式的记录,其真实性较为可靠。目前国内的很多影片都推崇这种手法,但是它表现抽象的东西难度较大,遇到不合适的题材也会显得特别枯燥。
参与式。即“参与的摄像机”,拍摄者不仅期望拍摄对象以自然本有的态度来活动,并且期望因拍摄者的共同参与而激发出一种共同创作的效果。这种拍摄手法被称作“真实电影”,它较易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影片的风格来看,拍摄手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抒情诗式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会使片子看起来比较流畅、明晰、美感强烈。例如,《藏北人家》运用这种手法将主人公及其家人一天的生活表现得诗意盎然。
宣教式手法。导演意图极其明确,主观色彩强烈,拍摄对象、蒙太奇语言等等均要为导演述说的主题服务,整个片子表现的不是事件不是人物,而是思想。例如,《失去平衡的世界》中每个镜头都没有特定的意义,经过导演的升降格处理和蒙太奇组合,便成为用来阐述宗教理念的语言,看后令人受到强烈震撼。
哲理思辨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显得冷峻、旁观,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例如,法国纪录片《课问》即用冷静的镜头语言向人们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和人性中一些深层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戏剧冲突手法。戏剧冲突是结构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中,这种手法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拍摄,围绕事件的矛盾展开情节。
以上这些拍摄手法的划分都是较为笼统的归纳,在实际创作中,只用一种手法的情况并不多见,往往是各种手法互有覆盖、彼此渗透地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题材、主题和内容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