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之誉的中国戏曲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4月学院由文化部划属北京市管理。
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先后任校(院)长。现任领导班子成员为党委书记张凡、院长杜长胜、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世英、副院长巴图、副院长周龙、副院长赵伟明。
目前我院有京剧系、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体育部、中专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十个教学系部,有戏剧戏曲学、音乐学和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10个本科专业及23个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被列为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院各类在校生总计2499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052人。全院在编教职工422人,其中从事本科生教学的专任教师246人。
在学校发展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院发展,江泽民同志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划归北京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倾注了许多精力。
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到丰台区万泉寺400号。新校园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81.5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在布局上分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及后勤服务区,具有大、小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体育馆等在内的教学实践实习场所,能够满足现有在校生教学实践需要。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戏曲艺术专门高级人才,自建校以来,所培养的毕业生很多都已成为戏曲行业的中坚力量。学院的教育发展原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足、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戏曲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保持戏曲教育的领先地位,把我院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
本科生教育一直学院教育的主体,目前有10专业25个专业方向,其中2个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学院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2015年起,我院将多剧种本科人才培养纳入到了本科生培养体系之中,招收了第一批豫剧本科学生,明年还将招收晋剧本科生。多剧种教学将成为学院本科生培养的又一亮点。
学院自2005年起开始文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有戏剧戏曲学、艺术学、音乐学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1个研究方向。学院开办有“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6年至今,我院已成功举办过四届“青研班”,所培养的139名学员囊括了以京剧为主体的15个剧种当代优秀青年演员。目前,第五届“青研班”也已成功开班。同时,学院大力发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三种培养模式有序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了独具“国戏”特色的高层次戏曲人才教育格局。
学院从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的大批学生来校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由我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的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于2015年11月6日在宾汉顿大学正式挂牌,面向美国学生开设中国文化和戏曲课程,在中国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