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院数码艺术设计系的专业涵盖了数码动画、数码影像、电脑游戏、光电综合媒介、交互艺术设计等一系列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媒介、高科技手段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文化创意形式。作为 21 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数码艺术设计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在国际范围内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码艺术设计系是融汇我校设计学科二十几年来构成教学成果与现代计算机艺术设计教育成果的一个新兴系科。早在1978年,设计教育 家尹定邦教授从日本和香港引进构成教学体系,开创了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 1990 年,我校聘请日本着名构成学家朝仓直己教授为客座教授,并派两名教师赴日师从朝仓直己教授研究构成学; 1991 年及 1993 年以“综合设计”为专业方向,以现代构成教学体系为核心,招收两届本科生,积累办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建设,“构成学”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省重点课程,为新专业的兴办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1999 年,设计分院正式以“新媒介艺术设计”为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是国内最早的以数码动画、数码影像和光动综合造型为教学内容的新媒介专业。 2003 年创建动画专业,并与新媒介专业一起正式扩展为数码艺术设计系。
作为一个年轻的系科,我系仅有三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大多任职于高等院校、电视台、网络游戏公司、动画制作机构、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展示策划公司等,一次就业率达 90% 以上,毕业生以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
六年来,在设计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系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我系的教学、科研、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3 年荣获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视协卡通艺术委员会颁发“动画教育贡献奖”;
2004 年荣获中国动画学会,中国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颁发“学院特别贡献奖”;
2005 年,在我校承担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项目中,我系陈小清教授任中国馆声光电项目负责人,她所主持策划设计的新媒介光动空间综合造形作品《数字华彩》;主持策划的《中国馆意念片》以及曾雨林讲师的作品《波光》在中国馆展出;
2004 年及 2005 年,在陈小清教授主持下,我系师生多个作品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综合媒介互动作品《光运动空间》被中国科技馆收藏,常年陈列于中国科技馆 A 馆。
近三年来,我系共有近 60 人次的学生作品参加国内多个专业竞赛,多次获得“三维动画优秀奖”、“最佳 CG 短片金奖”、“国际评审团特别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培养目标
数码艺术设计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数码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本系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实验精神的演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扎实掌握、思想品德与艺术素养的综合提高以及社会实践的磨练,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既规范有序,又不断在与实践互动、与市场共舞过程中动态调整的活性化教学体系。
专业与师资
数码艺术设计系目前开设有动画、新媒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积极开拓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 9 名,其中教授 1 名,讲师 6 名,助教 2 名,长期外专(副教授) 1 名,教师中 90% 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同等学历,教师团队中大部分教师都曾荣获国家级大赛的各种奖项,或具有主持国内重大设计项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我系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以及国内业界的多位数码动画创作总监、软件技术指导、音乐创作指导、电影导演、电影剪辑师、综合媒介设计师、互动设计技术指导等担任课程教学工作。
教学条件
随着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数码艺术设计系教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投资 1500 万元建设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数码动画高端计算机工作室、数码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多个共享实验室,配备了 SGI 视觉工作站、 AVID 非线性编辑系统、 ProTools HD2 高端录音系统、 DELL 670/370 图形工作站、录音棚、摄影棚等先进设备,为我系的人才培养奠定了优良的物质基础。
此外,我系还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其中在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我系与广州市天河软件园合作共建“广州美术学院网络游戏与动漫研发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推动数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
办学层次
数码艺术设计系目前仅有学历教育层次。
学历教育 主要有面向全国和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士学位的四年制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制研究生。
现有本科生 160 名,其中新媒介艺术设计专业 98 名,动画专业 62 名;硕士研究生(“数码动画”、“构成学” 研究方向) 4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