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年的表演教育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表演热的形成是不是对我们国家现有的文艺心态进行了有益的推动。有人说,现在国家富强,人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对这些年的表演热兴起是一种促进。当然,我觉得我这样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但坦率的讲,就个人而言,一些隐隐的担忧还是有的。记得不久前在一次行业座谈会上,就有一位老同志说出了他的看法。大概的意思是,由于现在影视剧等的繁荣,演员的曝光率被提高,所谓成名的几率也大增。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演员,原本在很刻苦努力工作,一旦有了点名气,就开始从对自身修养的要求转为对社交活动的要求。从而在人生阅历、美学眼光、人性感觉、表演深度上都停滞不前。有的只是一张大众熟悉的面孔。其实,这是很令人担心的现状。我们说,任何一个行业,要想产生杰出的,拔尖的大师级别的人物,必须要有一批从业人员从严格律己开始,拼文化、拼涵养、拼情操。这样才能有优秀的人才冒出来,而现在的演艺行业,拼的似乎不是这样,很多是讲人气、讲人脉、讲关系......
从这一点,就让我们想起了著名演员陈道明,陈道明是一个很注重自身修养的演员。有涵养、有气度。身体里自然会常常流露出一些高贵甚至高傲的气质。但是我们看他演的《一地鸡毛》中的小林,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市井小人物,却被他刻画的有张有弛活灵活现。我们说,原本这个人物的性格与气质和陈道明本身的气质形象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是之所以陈道明能忘掉自我成功的演绎了这个人物。其实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修养的扎实。当我们一个人有个足够的生活积淀和文化积淀之后。对生活的把握,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自然就会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可以看一看,凡是我们现在认为在表演艺术上有一定成就的所谓优秀演员,其文化品格和素质都是非常深厚的。就想以个金字塔的塔座,最极尖端的那部分,是我们通过角色呈现给观众的人物形象,而支持它的下面的庞大的塔座就是文化素质的修养。我们说,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去演绎任何一个角色都离不开把握人性本身层面的东西,只有对人性本身层面的了解,才能塑造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简单的、单线条的人物形象。
在我从事表演艺术教育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有老的艺术表演家曾说过,表演艺术是世界上最难的艺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演员就有很高的评价。当然,演员做为一个职业,表演做为一个专业,当然会有一些专业的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理解能力是更加重要的表演诀窍,那才是大的技巧。我们说有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却能塑造出神形兼备的人物,这必然与这个人的理解能力是分不开的。我现在还记得年轻导演贾樟柯讲的一个故事。就是他在拍摄《三峡好人》的时候,其中剧中那个韩三明的扮演者是贾樟柯的表弟,是一个一天表演都没学过的煤矿工人。在演认亲那一场戏中,女主人公问他,这么多年你不来找我,现在了为什么来找我。原本导演写了一段很深情的台词,大概是说矿里出了事故,当事人被压在井下,当时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出来后要找到女主人公。后来在拍的时候,演员突然和贾樟柯说,这段台词还是不说了吧,说出来就小了,不说,就大了。贾樟柯立刻觉得他说得对,于是那场重要的戏,就这样拍了下了。我们说,这就是生活积淀的力量,也是最真实的力量。没有对生活透彻的理解和对人性深入的洞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作为专业演员,和有志于从事表演行业的演员来说,更应该知道这一点。
其实笼统的说,表演艺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说,话剧、歌剧、戏剧、演唱都属于表演艺术。这些艺术形式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别,有的更偏重于技巧有的则要演员的感悟能力多一些。我们在上舞台实践课的时候,常常会让同学站在台上什么都不做,只是面对观众,培养自己的感受力。
最后说一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生命体验都走过一遍,那么就多读书吧。从书本上吸收前人给我们的养料,融汇前人给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在演艺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