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是怎样炼成的?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已成立40年了,在每年招生的时候,这里都会云集众多追梦的年轻人,不过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首先得经历一番“魔鬼训练”。
四年的语言训练只是“名嘴”之路的开端,要想成功还必须拥有十八般武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你是不是“名嘴”得由观众说了算。
《挑战主持人》主持人马东:我觉得你有了真实,就有了成为一个好主持人的基础;不够真实,很难成为好主持人。
东灏:但是街上每天都有很多真实的人,都可以成为好主持人吗?
马东: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持人,关键要看什么样的机会,主持人这个概念很大,他不是说电视台的主持人叫主持人。我觉得,比如说在班级里面你是谈话的中心,你就是主持人;宿舍里面你说话别人愿意听,你就是主持人;饭桌上你是话语中心,你就是主持人。这是我对主持人的理解,其实什么人都能成为主持人。
东灏:那不就是“话唠”吗?
马东:不是,说得精彩和说得多是俩概念。
东灏:你要问我“名嘴”什么样?我觉得既然作为“名嘴”,就应该非常特别、非常与众不同,我就喜欢嘴有点歪的“名嘴”,他就是崔永元,其实我是开玩笑,他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觉得可能每个“名嘴”的标准都不一样,而且成为“名嘴”的道路也不一样,我现在就是在一条成为“名嘴”的高速公路上——挑战无处不在。
《挑战主持人》栏目真正挑战的其实并非这些“名嘴”,而是选手本身,因此在这里,当主持人并非目的,主持的过程才是最具吸引力的。不过在无心插柳的过程中,许多非科班出生的主持人还真从这里诞生了。
东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大赛到现在从里面产生出了很多优秀的主持人,现在在中央电视台各类节目里面已经或正在成为“名嘴”。
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主持人大赛,鞠萍获得了专业组第一名,从那时起,“鞠萍姐姐”的笑容开始深入人心。
鞠萍:许多观众朋友还记得16年前的首届大赛,那时候我是参赛者,也是受益者。16年后能够坐在评委席上,对我来说一来兴奋二来紧张,看到现在的选手水平那么高,庆幸自己幸亏是那时候参加大赛的,如果现在参加恐怕都入不了围呢。
2000年的第三届主持人大赛可谓高手云集,当时的新华社记者杨春以质朴、内敛的风格和扎实的采访功底获得了银奖。
杨春:现在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主持人大赛,很多事情还历历在目,包括那种兴奋、那种激动的心情,特别是比赛中出现的那些失误,还经常在脑海里回想。我想主持人大赛只是证明了你初步具备了一个主持人的资格,但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甚至是优秀的主持人、记者,恐怕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现在正是这条路上的一个追赶者。
同样是主持人大赛获奖者的刘芳菲,也在央视荧屏上展示着她的美丽和智慧。
刘芳菲:可能大家发现,现在各种各样的主持人大赛,还有人才选拔赛越来越多了。对于年轻人来讲,给自己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是一件好事,但这也让我想起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老话,就是机遇不给没有准备的头脑,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自己可选择的机遇增多的情况下,在自己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可能我们大家更需要的是那种舞台之后、公众视线以外的积累和付出,我觉得这点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第三届主持人大赛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位北大法学院学生。
撒贝宁:想起主持人大赛感觉好像昨天刚刚参赛完,但是实际上回过味儿来一想,已经是三年以前的事了。就在前不久当我作为观众评委走进这一届主持人大赛的比赛现场,去为那些选手打分的时候,那一刹那间,三年以前的一切仿佛都重现了。我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三年以前给了我那样一个机会展示自己,而且我也特别明白,那一次主持人大赛对于今天的撒贝宁来讲意味着什么。我想有更多的选手同样期望能像三年以前的我那样去展示自己,让大家认识自己,每一个主持人都需要观众的呵护、关爱和支持,所以希望大家关注这一届的主持人大赛,关注每一个新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