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的心理,审美,综合素质培养
声乐演唱,既要精确的展示作曲家的意图,又能在再创作中创有个性和新意,人的审美是天生的,这种“度”不易把握,只能是歌唱者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解决的。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是音乐再创作之本。音乐也是一种文化,如果把它孤立起来不与其它文化相连,那么,再美的声音也成了物理音响,人们常把有文化缺陷,声乐技法较高的人称其为“匠”就是这个道理。
1声乐演唱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对作品风格及内涵认识不够
歌唱是艺术化的音乐语言,是旋律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与纯音乐最大不同在于,纯音乐是以描绘意境为主,让听众随着音符的变更感受作品的灵魂,而歌唱则往往是一个具体影像,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真切而实在的。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演唱应该是歌唱者用心去体会歌曲作品,并通过演唱来表达和诠释作品的真正灵魂。吉赛尔·布雷勒认为,音乐表演不是物质的实现,而是精神作用促使这一实现的产生。表演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忠实于自己演出的作品。演唱者必须赋予演唱以个人的想象,只有演唱者的临场演唱深入意境,将自己投入到作品角色当中,才能给演唱以准确的情感表达。在演唱过程中,有些演唱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想揣度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位演唱者的文化阅历都不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难以做到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因而就容易导致歌唱者所演绎出来的歌曲的情感与歌曲作品本身的要求有相当的出入与冲突,使歌曲中包含的感情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抒发。这无论对于歌唱者自身还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来讲都是尴尬的。在演绎一首歌曲作品之前,演唱者应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大背景下的音乐总体的特征,以及了解作曲家的总体创作风格及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来做进一步分析。只有先把案头工作做好,才能在表现歌曲作品时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诠释歌曲。只有对作品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有条件进行二度创作,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
1.2演唱者在表现作品时受到能力的限制
技巧在声乐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演唱者要想完美地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在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同时,更要努力提高演和唱的技巧,并对各种技巧有全面的掌握。在一部声乐作品中,无论歌曲采用何种写法,是AAB、ABA还是ABAC,在不同的阶段就会运用到不同声区的声音来表现感情,这就对歌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在高、中、低不同的声区自如地转换和运用,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才能使整部作品的声音过渡把握得自然有度。此外,诠释一首声乐作品,唱和演是同等重要的。在形体表演方面,演唱者要努力把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通过表演去准确、细腻地传达给观众。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老师在《白蛇传》的断桥一折戏中,面对着跪求原谅的许仙,先是用兰花指指了一下许仙的额头,许仙稍往后倒了一下,然后又关切地扶了一把,而又轻轻推开了,这样一推、一扶,再一推,就将当时白娘子心中又爱又恨的感情表演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细节的表演,都是演员通过自己的理解、揣摩,并精确地表现出来。在声乐演唱中,也只有仔细品味、细腻表演,才能将歌曲很好地完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可以说,声乐演唱总体上就是灵活运用发声技巧和形体表演技巧来完美表现作品的。然而有些演唱者,不考虑自己所能掌握的技巧范围,也不考虑“人体乐器”脆弱的一面,不加节制地乱唱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力所不能及的歌曲,只顾得一时痛快,谈不上有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加工。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是完成一部声乐作品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首先要明白歌唱艺术的原则,艺术表现第一,技巧第二。完美的舞台声乐表演是追求的目标,而演唱技巧都是为了舞台声乐表演这一综合性的艺术服务的,因此,在艺术表现与技术发生冲突时,舞台艺术表演是第一位的,演唱技巧是第二位的,演唱技巧必须服从于舞台艺术表演。
1.3舞台表演上的心理素质较差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自信,一个自信的演唱者,首先是对自身的演唱能力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肯定,这样才能从容地应对演出现场出现的一切意外情况,如话筒、音响、不小心的一个破音,还有来自观众的心理干扰等都容易打乱演唱者全身心地演绎作品,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演唱。也有些演唱者在上台前,总考虑歌曲的高音能否上得去,伴奏是否合得上,唱完了听众会不会鼓掌等,没有全神贯注地考虑歌曲的完整表现,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气氛。演唱者应首先端正心态,抛开一切杂念,以最轻松的心态上场,自己提前酝酿,创造情境,逐步进入角色。此外,作为一名专业演唱者应多参加各种实践演出,培养自身的舞台感觉。当然,要想在舞台上坦然自若,是需要一定的舞台经验积累的,这是每位声乐学习者都要亲历的成长过程。能够在舞台上将自身交给艺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艺术表演中,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好一首歌曲。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者而言,就是将自己内心领悟到的作品中的印象、认识、感情、感想、愿望,以旋律和歌词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声音进行阐述和倾诉,是一种经过再创造后信息的输出。
2声乐演唱时急需培养的策略
2.1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声乐演唱艺术中,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然而对想象力的培养和克服心理的紧张感是与声乐演唱艺术的再创作紧密相关的。在声乐演唱实践中已说明,演唱者的想象力越广博,情感的表现越丰富。想象力越深入,情感表现越深刻动人。演唱者可以通过歌词内容的想象产生情感,情感的深入又可失去原来的想象。因此,如果说是由歌词内容的感染产生了情,不如说对歌词内容的想象产生了情。
凡是从事声乐演唱的职业人员,必须登台面对观众进行表演,然而,许多演唱者大都不同程度的紧张、怯场甚至恐惧,有些技术较高的演唱者也常常紧张、怯场。这主要是演唱者自身心理状态失衡或心理反常引起,人们俗称心理素质有问题。这种心理状态是声乐演唱艺术再创作的最大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演唱者,由于始终没有解决紧张这一心理障碍,造成终身不能登台独唱,可见,解决心理紧张状态的重要性。音乐界人士为克服舞台心理紧张状态,提出许多方法。其实,在演唱技艺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经过大量的演出实践的磨练,这是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法。值得提出的是,演唱技艺还没有成熟的演唱者开始阶段要多上小舞台排练和演出,尽可能地做到为不同观众演唱。在增加演出的过程中,选择曲目本着先易后难有把握的演唱加强演出信心。在演唱技艺较成熟,舞台经验较丰富时,就可登上大舞台了。大舞台对演唱者的技艺和演出经验要求更高更严格,还需要多登舞台演出,像在世界上有名的大歌唱家,每年的舞台演出都达百场以上。长期的舞台实践使他们在舞台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再创作,不同场合不同观众的强烈反响,常激发他们的灵感,创作自己都未想到的良好艺术效果,这都归功于演出实践。最后,对于紧张问题应辩证的看待。紧张故然给演员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声乐界的人士普遍认为,所有的歌唱家在舞台上都有紧张感,但他们登上舞台后,演唱自然放松、歌声感人,丝毫也看不出紧张状态。这是因为大歌唱家的这种所谓紧张,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中思考。
2.2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即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对审美素质的培养,实则是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人们欣赏声乐曲的演唱时,欣赏者只感受到声音的美,就此已感到满足,这是审美能力低层次的表现,有的欣赏者不但能感受到声音的美,还能感受到深情,这是审美能力高层次的表现,“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情”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本,前文已经提到的“情”是从声乐表演角度来阐述的,现是从审美角度来阐述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声乐演唱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这个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紧密相连,让声乐艺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声音本身是没有形象的,但和歌词结合化为歌声后,就可通过审美联想,审美想象等心理活动,产生特有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的实质就是情感宣泄。相反,若是没有情感的歌唱,即使音唱得再准、声音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音响,无法使听众进入应有的境界。凡是艺术都有表达情感的功能,但是表达的材料和方式不同。具体到演唱者,是以头部和胸部的各腔体为材料,以气息通过腔体的振动发出的乐音,是物理性质的声音,这种乐音一旦与“情”完美的结合,这才是供人审美的艺术。
歌唱的“情”来自歌词的内涵,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是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由于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把对生活深刻的感受,把歌词融化到情真意切的音乐语言中,因此,为演唱者提供了表情达意的特定空间。但演唱毕竟是二度创作,对声乐曲的情感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音乐美的再创作,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必须具备真实的品格和适度的表达,真实是演唱者的情感必须发自内心,而不能虚假和造作,适度是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必须与声乐作品所要求的情感基本相一致,这里的“基本”指的是适度而不能完全一致,否则演唱者就没有再创作的余地。情感在声乐曲中属内容范畴,前文提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因此声乐演唱的再创作,首先应关注在情感方面。
2.3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事任何专业都需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包括前文提到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当然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下文提到的综合素质是指其对声乐演唱艺术再创作有关的几个问题。声乐演唱艺术需要高超的技艺,这是培养从事声乐专业人员的前提,只有具有高超的技艺才能,使声乐再创作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声乐演唱再创作也需对声乐技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新的作品的要求,需要提高和调整演唱方法,这也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技艺方面更加完善,并能适应演唱多种风格和体裁的作品。
专业声乐演员必须培养音乐的耳朵,既使有好的耳音,但对音乐之耳的要求,不只是判断音高和节奏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能辨别出好声音来。然而,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有标准的,需知正确声音的概念是对耳朵长期训练得来的,我们的耳朵必须对细微的变化有辨别好与坏,对与错的能力,这是一个声乐初学者是否能成为音乐家的重要条件,吕湘先生对音乐之耳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例如你学英文,哪个发音是好的,好在哪儿,只有你整天听,听上两年英国人说话,你耳朵里有听觉积累,再听就有了标准,有了辨别能力,你就知道哪个对,哪个不对了”这就告诉我们培养自己的音乐之耳,听多了,看多了就自然对声音的好与坏产生正确的概念。
重视对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其中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前两者是学习各专业基础之基础,这里不必多加论述,和声、作品分析虽属作曲技术理论,这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声乐演唱者都有钢琴或管弦乐队伴奏,这些伴奏是烘托情感的重要手段,假若演唱者的演唱没有乐器伴奏,在一般情况下是大为失色的。中外音乐史对演唱者来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每唱一首声乐曲,特别是歌剧中的咏叹调,都要查看音乐史,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社会生活和心境,以及时代风格等方面,这些虽是音乐之外物,但实际上这会使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作是极为重要的,有修养的歌唱家都具备音乐史方面的知识,他们的演唱不但技艺高超,同时在表现时代风格、作曲家的个性,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现,都很准确、到位。
总之,本文论述了一个心理健康、艺术修养高操的歌唱者,没有杂念,用心歌唱,只要集中精神考虑怎样实施声乐演唱的再创作,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再创作来说,就是尽善尽美的了。懂得这些知识,主动的运用这些知识的人同不懂这些知识、盲目找感觉的人,在学习效果上前者总会超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