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纪实性和易于长期保存决定了它的文献功能。这特别表现在纪录片方面。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或者事物的原貌都是依靠电影完整地保留下来的。
电 视
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技术。它兼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之所长,通过电子编辑手段对各门类艺术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它是融新闻、艺术、技术于一体的传播媒介。1884年德国科学家 P. G. 尼普科夫发明旋转盘扫描式的传播方式,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936 年8 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立电视台,同年11 月2日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这是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黑白电视在各国广为发展。彩色电视广播也于1954年在美国问世。中国大陆的电视事业创建于1958年。1973年5月1日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中国台湾省于1962年建立电视台,1971 年9月开播彩色电视新闻 。电视除了用于新闻传播媒介外,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等领域。
摄像机
电视系统中把景物的图像和现场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电视摄像机的简称。由视频电路和音频电路两大部分组成。视频部分包括光学系统、摄像器件、预放器、同步扫描系统、控制系统和彩色摄像机中的彩色编码器。音频部分通常装一个微音器,将现场声音转为电信号,利用摄像机内的音频放大电路可以把音频电信号放到足够大后输出。摄像机按图像信号分为黑白摄像机和彩色摄像机,其中彩色摄像机又分为单管式、双管式和三管式;按用途又可分为演播室摄像机和便携式摄像机。
电影剪辑
影片图像与声音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对拍摄的一次再创造。剪辑与剪接不同,后者指对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
早期电影只是将拍摄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动地放映到银幕上。从美国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拍摄的方法,然后再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剪辑是导演的工作。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声音和音乐素材的剪辑也进入了影片的制作过程,剪辑工艺越来越复杂,剪辑设备也越来越进步,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电影剪辑师。剪辑师是导演重要的合作者,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分镜头剧本的拟定、排戏、摄制、录音等。对剪辑的依赖程度,因导演的不同工作习惯而异,但剪辑师除了应完全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删某些镜头,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改变原来的节奏,突出某些内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义更为深刻、明确。
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传统剪辑
也可称为剪辑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气呵成的;二是使影片段落 、脉络清晰 ,使观众不致把 不同时间、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 。因此,这种剪 辑必须做到:
①防止混乱。镜头衔接必须准确无误,不脱节不重叠,人物动作的方向、空间关系必须一致。
②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或人物的运动中切换镜头,如一个摇摄镜头接另一个摇摄镜头或一人奔逃的镜头接一人追逐的镜头等等。“静接静”指从一个动作结束后(或静止场面)接一个动作开始前(或静止场面)。
③省略实际过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观众不看自明的过程,而仍能保持动作或情节的连贯。如一个飞机起飞镜头接一个飞机降落镜头可以省略旅行过程,一个桃花盛开的镜头接一个满地落叶的镜头可以省略时间的变化过程等等。传统剪辑,基本上是按着正常的生活逻辑进行,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记录生活中的全部过程。
创造性剪辑
习惯上把能提高影片艺术效果的剪辑方法称为创造性剪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戏剧性效果剪辑。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选择最佳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都在剧情展开的最恰当时间出现。
②表现性效果剪辑 。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流畅的同时 ,大胆简化 或跳跃,有选择地集中类比镜头,突出某种情绪或意念。将一些对比和类似的镜头并列,取得揭示 内在含义 、渲染气氛的效果。
③节奏性效果剪辑。一般说来,镜头短、画面转换快,能引起急迫、紧张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可导致迟缓或压抑感。因此长短镜头交替,画面转换快慢结合可造成观众心理情绪的起伏。利用这一点,在剪辑上控制画面的时间,掌握转换节奏,就可控制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种剪辑节奏也称剪辑调子。然而镜头的长短、转换快慢不能超越观众对内容含义理解的限度,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剪辑调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节或情绪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张弛有致。影片中一个段落的剪辑调子是由镜头的数目来计算的,称剪接率。镜头数目多,称剪接率高或快调剪辑;镜头数目少,称剪接率低或慢调剪辑。
电影镜头
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画面片断,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简称镜头。镜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①画面,包括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
②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③拍摄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侧几种。
④镜头的运动,即摄影机的运动,包括摇、推、拉、移、跟、升、降和变焦,有时几种方式可结合使用。
⑤镜头的长度。
⑥镜头的声音,包括画面内的和画面外的。
镜头的组接是电影构成的方式,又称蒙太奇。组接基本上分为切分和组合两种。它根据影片内容的要求、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心理合乎逻辑、有节奏地切分或组合,从而起到引导、规范观众注意力,支配观众思想与情绪的作用。镜头的组接方式表现出影片的风格。
电影蒙太奇
电影主要的叙事手段和表现方法 。原意为组合 、 装配,电影艺术上引申为镜头或画面的衔接、组织。它必须与演员的表演 、电影造型以及声音有机结合。 关于蒙太奇的种类,尚无定论。一般可分为对比、平行、比拟或象征、交叉、主题反复五类。学术上有人分为叙事、思维、节奏三类或是叙事、抒情、理性三类。
①叙事。蒙太奇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使电影的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简化时空的变化,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内容。例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架飞机的起飞镜头接飞机降落的镜头就会使观众明白;一个化出化入,就可以把时间跨度拉大到几十年等等。
②思维。它能使影片自如地使用叙述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的内心独白,到不同人物对周围事物环境的观察等等 。没有这种交替转换,影片就会单调枯燥。
③节奏。镜头更迭的频率,也就是蒙太奇的节奏,是影响观众情绪和心理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情绪和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正是影片要达到的效果。
分镜头剧本
供电影导演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经过总体设计和艺术构思再创作而成。它把将要拍摄的影片,切分成数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详细写出画面构图、拍摄方法、演员调度、对白、音乐、音响以及镜头长度并把每个镜头编号。分镜头剧本反映出每一个镜头在影片中的作用和位置、蒙太奇效果以及导演的总体构思。摄制组各个部门根据这个剧本理解并掌握导演的要求和影片风格,从而完成各自的任务。分镜头剧本还是摄制组制订摄制日程和测定制片费用的依据。
摄影摄像的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来自法语,原指舞台上处理演员表演活动位置的技巧。在电影艺术中,它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个方面。构思和运用电影场面调度,须以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利用场面调度 ,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交待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对造型也起着重要作用。
演员调度分为:
⑴ 横向调度,即演员从画面的左或右方横向运动;
⑵ 正向或背向调度,即演员面向或背向镜头纵向运动;
⑶ 斜向调度,即演员沿与镜头水平线成夹角的线路作正向或背向运动;
⑷ 上下调度,即演员从画面上方或下方垂 直向相反方向运动;
⑸ 斜上斜下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上方或下方沿与镜头垂线成夹角的线路向反方向运动;
⑹ 环形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中作环形运动;
⑺ 无定形调度,即演员可在画面上自由运动。演员调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演员在画面中构图的美感,还应遵循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动作逻辑。
摄影机调度的形式即摄影机的运动形式,如推、拉、摇、跟、移、升、降等;根据镜头位置可分为正拍、反拍、侧拍等;根据镜头角度分为平拍、仰拍、俯拍、旋转拍等。
电影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它们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这两种调度的结合,通常有以下 3 种方式:
①纵深调度,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演员位置的变化,充分运用摄影机的多种运动形式,例如跟拍一个人物从一间房间走到屋子深处的另外几个房间。这种调度利用透视关系使人和景的形态获得较强的造型表现力,加强三度空间感。
②重复调度。在同一部影片中,相同或近似的演员调度或摄影机调度重复出现,会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其内在的联系,增强感染力。
③对比调度。如调度上的动与静、快与慢再配以音响的强弱、光影的明暗则会使气氛更为强烈。
场面调度与蒙太奇并不相悖,这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如果能够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电影会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场面调度的技巧和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但是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追求画面构图效果的形式主义,另一是片面强调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