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类作曲系简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类从1953年建系之初,在首任系主任,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文晋先生的辛勤努力下,聚集起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如:中国著名作曲家,博士生导师高为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训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郭元(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读硕士)、胡晓鸥(美国密苏里大学在读博士)等杰出校友,至今他们仍然活跃在国内外乐坛。
为保持作为省重点学科之一的作曲专业方向在国内同一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类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将新的宏观教学理念聚焦为“优化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具有“川音” 特色, 西部文化背景的教学系统工程。1982年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类成为四川首批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作曲主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课程;1996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再次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为省级品牌建设项目特色专业;2007年作曲主科教研室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副科和声》《配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主科和声》《视唱练耳》《副科曲式》课程被评为院级优秀基础课程。作曲系下设作曲主科教研室、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指挥教研室、基本乐科教研室、录音艺术与计算机音乐教研室、现代音乐中心。现代音乐研究中心和计算机音乐研究中心两个学科实验室,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单位。
通过历届作曲系师生的不懈努力,人才辈出,硕果累累。1981年全国举行第一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我院选送的四部作品,四部作品全部获奖(均为一、二等奖),这种规模的评奖,建国以来是第一次,全部选送作品获奖,这在全国其他音乐院校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后二十年,作曲系教师开始频频在国际国家级别的作品比赛中获奖,如:1987年“德国国际韦柏作曲比赛”,何训田获三等奖;1991年“日本第十二届IRINO国际作曲比赛”,贾达群获大奖;1993年“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邹向平获特别奖;1994年“台湾室内乐作曲比赛”,郭龙获奖;1995年“台湾第九届中国器乐作曲比赛” ,胡晓获二等奖;1995年“中国钢琴国际作曲比赛”,邹向平、杨晓忠分获一、三等奖;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音乐作品评选”,昌英中获金奖;1996年 “美国第五届长风奖国际作曲比赛”,胡晓获三等奖;2003年宋名筑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州市政府“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等等。
2004年至今,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类教师参加国际音乐作品比赛就有9部(首)作品获奖。如胡小鸥《麽些2》获第60届美国作曲家音乐节评选基金奖;郭元《寒江雪》(为长笛、钢琴与大提琴而作)获第十一届东京国际室内乐作曲比赛佳作奖等。2004年至今,作曲系师生参加国家级音乐作品比赛获奖作品23部(首),如在全国第十一届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中,作曲系老师就有五部作品获奖;邹向平的大提琴独奏《川腔》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宋名筑的《阿塞调》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器乐作品(独奏、室内乐)铜奖;毛竹的《库塔坎》获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打击乐教学研讨会暨打击乐重奏作品(演奏)比赛一等奖等。在其它级别的音乐作品比赛中,作曲系师生也获得了若干奖项。
在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同样也成绩斐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学科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理论家,他们始终站在音乐理论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为作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何训田创立的RD作曲法,是由中国作曲家自己创建的第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音乐创作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国内外作曲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宋大能的《中国民歌概论》,李忠勇的《肖斯塔科维契复活了帕萨卡利亚》,黄虎威的《转调法》,高为杰的《和声力学研究》,胡晓的《音级集合理论研究》,邹向平的《现代音乐中复调新形态》,杨晓忠的《非线性回归作曲技法的可行性探讨》,高畅的《A•M—音高节奏易加增殖研究》等课题,同样从不同角度填补了我国音乐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作曲系师生在全国专业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了论文、音乐作品44篇(首);在国内外专业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15篇;立项开展《巴蜀乐派研究》、《声乐作品的结构与风格研究》、《计算机音乐研究》等具体研究的科研课题8项;出版发行《管弦乐配器法1.0》(电子教程)、《2006“东方纪元”中韩作曲家作品集》等音乐作品集、专著和电子教程8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