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类专业民族声乐系简介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始创于1956年,1977年恢复招生,并于1985年6月8日最早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中成立民族声乐系。同时被确定为学院重点专业;1996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民族声乐硕士点。历任系主任为郑素兰、丁雅贤,现任系主任刘辉(兼)、系党支部书记赵德山、系副主任朱玉。
民族声乐系现设有两个教研室:民族声乐教研室、艺术指导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学生95人,现有专业教室10个,观摩教室1个。
民族声乐系拥有一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艺术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歌唱家、教育家师资队伍。其中有省人大、政协代表,有连续多年担任国家重大专业比赛的评委。如郑肃兰、丁雅贤、王亚南、王瑞江、刘辉、朱玉教授等人,现有在编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有 3人,在读研究生有3人。
民族声乐系多年来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严格考试考察制度,注重培养具有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神情兼备和唱表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民族声乐艺术专门人才。为此,结合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创建了科学合理的“三段体”教学模式,开设有专业个别课、专业小组课、艺术指导课、形体课、表演课等。并十分注重教材建设,1995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国第一套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声乐教材曲选》(上、下册),填补了全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领域一直没有教材的空白,出版十年来再版了七次,做为教材使用基本涵盖了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这既是全系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对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起了积极推动作用。曾为中国音乐大辞典撰写民族音乐史部分;在国家级和省级一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人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和出版发行CD和DVD独唱专集;参加过文化部主办的“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艺术院校展演周“民族音乐会”专场演出、广西民歌节、大连国际音乐周、辽宁省艺术节,辽宁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剧《遮不住的青山》等大型演出活动。2003年部分教师接受中唱总公司的邀请在《中国民歌典藏》“东北民歌集成”中担任筹划并演唱了部分歌曲。
多年来,民族声乐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其中有许多毕业生被国家级和省级演出团体及音乐艺术院校录用,许多人已成为知名的歌唱家和艺术院校中的教学骨干;所培养的学生频频在国内各类专业比赛中多次获奖。如张秀艳获首届全国青年歌手“孔雀杯”声乐比赛金奖、朱玉获银奖;刘辉获“华鑫杯”全国名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王燕获银奖;王咏春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范继红获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刘辉、朱玉获“今叶杯”全国青年声乐比赛金奖;佟艳杰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赵德山获得全国首届影视歌曲金奖;近年来又频传捷报硕果累累,如学生沈德鹏获2003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首届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比赛二等奖,同年又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新人新作比赛三等奖; 2004年6月穆倩、沈德鹏同获第十一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辽宁省赛区选拔赛金奖。张静获全军声乐比赛二等奖;史玉学获三等奖;张静、沈德鹏获第三届全国音乐金钟奖铜奖;2004年10月学生董礼获得由团中央举办的全国校园歌手大赛二等奖;2005年王志新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新人新作比赛二等奖等。
民族声乐系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治学方针,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曾多次聘请国内著名声乐专家郭兰英、常香玉、金铁霖、李谷一、王志信、马秋华、常留柱、方琼、吴碧霞等来院交流讲学、演出、理论研讨,成功组织承办了《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和建系二十周年庆祝活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举办与上海等音乐学院学术交流活动。部分教师在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同时还作为文化使者,多次出访欧亚美等国演出讲学。如刘辉教授应意大利罗马市政府邀请做为第一位中国民族声乐歌唱家于2005年6月15日在贝尔尼尼宫举办《来自中国的声音.男高音歌唱家刘辉独唱音乐会》等,获得意大利观众和音乐界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扬,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到了全社会各届的好评,重要的是对全国的民族声乐的专业教学、教学管理与演唱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