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招生报名情况
3.招生访谈[9]:招生教师要能“慧眼识英才”
——谢晓晶副院长招生访谈
2月11日招生报名情况
截止到2018年2月11日下午6点,全院报名总数达18044人次。其中表演学院6186人次、文学系2919人次、管理系2199人次、美术系1994人次、录音系744人次,导演系1204人次,动画学院1684人次,摄影系544人次,摄影学院570人次。至此,我院2018年本科招生考试的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全部结束。报名人次相对于去年减少1千人次,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我院今年每位考生限报3个专业,二是今年招生专业由去年的28个减至23个专业,共减少了5个专业方向,三是我院招生总数也比去年减少了33名。
特稿:不仅是艺术才能比拼,更是综合素质较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凸显。2017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全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而乘着时代的东风,电影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电影业繁荣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国电影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尤其是对行业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时代呼吁更多杰出人才的产生,更多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到电影艺术的学习中来。而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因其较高的知名度和众多星光璀灿的校友成为了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影视专业,但电影学院仍然是全国唯一能够制作电影长片和动画长片的院校,在整个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领军地位。学院以“纳天下贤才,育电影精英”和“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鸟巢”为己任,以“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为目标,旨在培育新一代电影行业的领军人物及精英。2018年,学院坚持艺术素质考核与人文修养考察并重,在开拓优秀生源的基础上,严把人才质量关。在报名人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今年我院报名情况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考生更关注电影幕后制作专业。报名的1.8万名考生中,除6186人次报考表演学院的考生外,另外近1.2万名考生选择了报考电影幕后专业,占报考总数的65%,考生们除了电影学院的表演专业外,对文学、管理、摄影、录音、美术等电影幕后专业表示了更大的兴趣,这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电影的迅猛发展及130多亿的票房的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电影《阿凡达》的热映和更多考生对电影产业的深入了解,考生们不仅仅对传统的表演、导演等幕前工作仍旧充满兴趣,也有更多考生对电影后期制作方向很关注,电影幕后工作也吸引了不少考生。
二是电影文学等专业的报名人次持续走高。面对近年来国家整个影视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对电影产业的了解愈加深入,而电影创作始于编剧创作这一观点,也逐渐成为大众的一个共识,编剧在整个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被越来越广泛、深刻的认识到,因此很多的有志于投身电影业的年青学子开始选择报考文学系。其次,文学系有着良好的办学口碑,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对文学系多年来给予他们的培养怀抱着感激之情,对文学系怀抱着热爱之心。再次则是那些热爱电影行业,却苦无美术、音乐等其他专业知识修养的考生,他们在权衡之后也选择报考文学系。最重要的是,近年来报考电影学院的总人数逐年增高,水涨船高的情况之下,文学系每年的报考人数也在增加。
三是艺考学生从艺校向普通高中示范高中转移,电影学院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好,2018年报考的考生中,主要为普通高中学生,并有一定数量的示范高中应届考生,很多考生都是来自各地的一中、二中等重点中学的文艺骨干、宣传干部;还有很多考生来自艺术中专,如舞蹈学院附中、民族大学附中、中央美院附中、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等艺术学校,有着一定的专业基础。
2018年招生之前,为开拓高质量优秀生源,我院与各目标中学开展了共建生源基地的实施计划。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我院先后在北京四中、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淀外国语学校等中学开设了电影选修课程。自开课以来,成为各个中学选修课中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仅以人大附中为例,其选修课是由学生们自由选报,而同学高一、高二及分校总共报名电影选秀课程的就有30多个班级共130多名同学。
此外,电影学院还组织学生参观学院重点实验室,让学生们在观看现代高科技在电影中运用的奇迹中,感受更多的电影魅力。同时针对高中学生自创的作品还给予了现场讲评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大附中,我院导演专业课程是正式列入其教学体系之内,开始正式的尝试在优质中学进行电影基础课程教育,从而在更高层次和更长远的计划中为电影学院扩大影响、并培养潜在的生源。近期,学院更是受到了包括人大附中副校长王海玲在内的众多反馈感谢信件,这些信件表达了希望今后与学院进一步合作的良好心愿。
近几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各专业方向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明显提高,达到500—600分段甚至更高分数段的考生数目在持继增长。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既需要优秀的专业素质也需要深厚的人文修养。学院坚持艺术素质考核与人文修养考察并重,严把人才质量关,努力开拓优秀生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影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各专业方向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明显提高,更是表明报考艺术院校不再是文化成绩不好的考生的专利,恰巧相反,从事艺术行业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既需要优秀的专业素质也需要深厚的人文修养。从今年考试和录取角度来说,今年招生的23个专业方向中,按照文化成绩排序择优录取的专业和按专业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综合排序录取的专业在不断增多,有15个专业方向,占65%。其中有9个专业方向按照文化成绩排序择优录取的专业:表演学院表演教育专业、摄影系电影制作方向(B类)、录音系数字媒体方向、管理系电影(电视)管理方向及院线经营方向、摄影学院图片摄影方向、商业摄影方向、动画学院电脑动画方向和游戏设计方向。6个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综合排序录取的专业:文学系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电影剧作方向、录音系电影录音方向、音乐制作方向、声音特效方向和美术系电影(电视)广告导演方向。
学院在艺术招生考试方法上也进行了多项改革,单纯按照专业成绩排序录取的专业不仅正在逐年减少,而且试卷设计和考试方式上也格外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各专业方向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更加广博,其中包含了对艺术审美、历史文化、时政生活、逻辑智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按照专业成绩排序录取的专业方向有8个:导演系剪辑方向、表演学院表演创作方向、摄影系电影制作方向(A类)、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方向、电影特技设计方向、电影(电视)虚拟空间设计方向、新媒体艺术方向、动画学院漫画方向和动画艺术方向等)。千里之行,不积跬步,无以而至。而面试时,当考生直接面对考官,如果没有之前已经养成的思考问题、精炼表达的习惯和端正优秀的性格品质,就很容易在不同考官的不同问题前胆怯——因此,艺术类的考试比拼的不仅是艺术才能,而更是综合素质的较量。
招生教师要能“慧眼识英才”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副院长谢晓晶招生访谈
北京电影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谢晓晶教授在访谈中谈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招生考试工作,实际上就是艺术专业人才最初的选拔工作。这项工作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艺术院校专业招生考试的质量取决于四个因素:一、生源质量;二、教师水准;三、人才选拔标准;四、专业招生考试原则、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近年来,每逢招生,我们多去北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学校,希望通过走访宣传让更多的中学和更多的中学生能够了解北京电影学院,了解电影学院的各个专业,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报考,在扩大生源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此外,就选材的科学性而言,现在的考生不像第五代那样在入学前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不像第六代那样在入学前就有对电影比较深入的个人研究和兴趣。所以教师很难从这些考生身上明显地发现从事艺术和电影专业的苗子所应有的素质或闪光点,在进入高年级阶段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才得以彰显。如何在招生考试阶段准确地判断和发现考生身上的艺术素质,对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要慧眼识英才。
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能透过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种种表现,准确地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从事电影专业的潜质。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需要他们有丰富的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阅历与经验。当然,教师的个人眼光与专业的招生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专业招生考试中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发现和判断靠的是直觉,不是概念,而这个直觉是有科学依据和科学规律的。专业招生考试的科学性,不只是考试标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的科学性,也包括教师眼光的科学性,包括构成教师眼光的背后的那些因素的科学性的梳理与分析。我们所说的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在专业人才选拔时的这种眼光的敏锐与准确性。
电影学院各专业的考试都设有初试、复试、三试,有笔试也有口试。所有这些考试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素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电影专业所必须的那些最基本的素质。其中包括针对学生的一般文化或艺术基础的常识性考试;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技巧掌握程度的考试;针对构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考试;以及老师对本专业需求和学生潜在素质的考察。在考试科目的设置上,学院科学地划分了这四项考试内容,并针对每一个专项考察设立明确目标和方式。与知识和能力相比,“素质”是难以量化比较的,只有通过明确考试标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才能更为准确、科学地选拔人才。
多年来,我们发现在创作、制作专业内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不开的。更准确地说,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创作、制作专业中的理论教学更多是电影专业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和正确的电影观念。但是电影观念的塑造不是单独一门课所能达成的,它是包含、渗透在整个电影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电影观念指导的实践教学是不成体系的。因此,北京电影学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并没有把理论教学排除在实践教学之外,而是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招生中不仅要重视考生的实践能力,也要重视考生的理论素养。因为任何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就不可能在高层次上获得成功。回顾北京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第四代、第五代和更年轻一代的电影专业人才,他们在电影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否只因为他们有很强的电影实践能力?显然不是。甚至可以说,在创作第一批有影响的成功作品时,他们的电影实践经验和能力还远不如制片厂那些学徒出身的专业人员。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学院获得了比制片厂的传统创作模式更先进的艺术观念和电影语言,是先进的艺术观念和电影语言使他们的创作产生了突破,获得了成功。因此,学生的创作作业,不仅要有更好的专业技巧,还要有人文精神和艺术理论方面的激情和锐气,而对人文精神与艺术理念的探索恰恰是理论教学的核心。
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创作与制作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需要艺术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需要高端人才也同时需要中端和低端人才,为了适应电影产业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学院在不断的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在电影教学过程中,创作教学和制作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创作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熟悉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能力;制作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熟悉电影工艺基础上的拍摄技能和制作技巧。一个是艺术范畴、一个是技术范畴,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但电影学院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将这两者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电影学院的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能力,并不是全是来自个人天赋,这与学院开设培养其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有直接关联。
作为一所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作为一所电影专业院校,电影学院一直坚持培养高水平的电影专业人才,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艺术和技术并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根据国家对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要做出更科学的变革和调整;根据生源情况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要做更切合实际的变革和调整;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电影学院将在不断的完善和前进中培育学生成为中国电影未来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