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类大专院校招生热度逐年上升,成为引人注目的艺考热现象。今年也不例外,来自全国各地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4371名考生历经三轮考试筛选,仅有118人脱颖而出参加体检,其中就包括备受关注的“谋女郎”周冬雨,而学院准备录取人数仅为30,成功比例高达145比1。
而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尽管只招60人,但仍有6000多人报考,录取比例也是超过100比1。大部分热点专业的淘汰率大都超过99%。
面对近十年来持续不断的艺考热,各院校也在着力探索如何使得招生过程更加公正透明。与相比往年,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校的艺术招生要求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求“初试、复试面试不准化妆”的细则。
招生学校希望借此可以让考生呈现“清新”本色,更能展示其外貌的朴实型、表演的原创性。统一要求不准化妆,不仅避免了五花八门的妆容效果可能产生的对面试考官的干扰,使得录取结果更加公平,同时也更能鼓励考生真实反映与展示自身专业条件,减少不当化妆对面试效果的影响。
但不管招生院校如何精细化和合理化招生方法,连年升温的艺考热,始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一个社会现象。围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刮起的“艺考”风暴,其淘汰率之高、录取率之低使得其竞争烈度堪比公务员考试。
即便面对如此高的淘汰率和惨烈的竞争,人们对艺考依然是趋之若鹜。有分析称,一方面是艺考生大幅增长,考生人数的攀升直接导致各校录取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大量考生缺乏专业训练,报考存在盲目现象,大多在初试中就被淘汰,大多数考生成了陪考。本该是精英模式培养的艺术高等教育,却成为千万人盲目追捧的香馍馍,其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艺术教育现状,令人神深思。
参加两会的艺术家委员谈呼吁人们不该把“一夜成名”当作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歌唱家廖昌永认为“艺考”火热一方面说明现在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年轻人在职业道路上有了多元的选择。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需要兴趣和恒心,需要底蕴,“成名固然是每个学艺术的人的追求,但这不是一个终极目标”。
有评论者指出,只有当艺术跟生活密不可分,跟每一个人相关联的时候,才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才会有出现艺术大师的希望。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营造一种热爱艺术的社会风气,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才是艺术教育的一条正途。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狂热的艺考热或许才能降温,回归艺术与生活的本位,“艺考”和艺术教育才能迎来它的理性时代。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很多人潜意识认为,考艺校就是凭借外表、凭借脸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为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不得不说,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那也一样会成功。现在的娱乐圈里,那些看似光鲜照人的明星们都是被后天包装,即使真的有天生丽质的那也是极少数,可是心灵不一样,并不是每个进入娱乐圈的人都可以一直保持着一种淡泊悠然的平静心。电视电影里,不仅仅只有帅哥和美女,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角色需要人去演绎,其实艺术不在乎于美丑,而是在乎于个人对艺术的那份激情。——于瑶瑶
在网上看化妆教程后,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恐龙变天鹅。做演员,需要的良好形象不该是在厚厚粉底的遮瑕之下才能出现的。“艺考”本身是对考试的一个方面,但是毕竟需要“脸蛋”做基础。所以,考试和考脸一个都不能少。——杨文
我一向喜欢长相粗糙的男演员,比如黄渤、范伟。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点,中国人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没有想象得那么低。范伟演的《看车人的七月》,我身边很多人都看了,都说好;反而是粗制滥造的偶像片如《将爱》,被大家所鄙视。所以我觉得,中国这块土壤,与韩国、好莱坞不一样,不是肤浅的俊男靓女出来搔首弄姿就可以糊弄过去的。所以大家不要着急,这些涌进艺考大潮,没有自己的积淀和主见的人,将来注定是要被埋没的;而郭德纲、范伟、冯小刚这种靠着天份和个性走出来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艺考这件事情,我觉得不必担心,他们爱化妆就化,不爱化就不化;未来我相信,真正的大腕不是从这里边出来的。再过个十几年,这个行业成熟了,大家自然就理性了。中国成不了好莱坞,我坚信这一点。——马超
化不化妆是别人的自由,作为一个演员,外貌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演技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强迫艺考素颜参考。而且现在化妆技术的确巧夺天工,可要把丑小鸭化成白天鹅,这样看来演员的外貌更加弱化了,提高演技才是至关重要的。艺考艺考主要考的是艺,现在大街上人造美女一大把,回归考试的本质吧!想想咱们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演员们,没有化妆技术也同样是电视荧幕的焦点,万众心中的偶像,他们才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所以不要太纠结于外貌了,看着舒服就行。——张欢
我赞同传媒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做法,让学生恢复“清新”的本貌,现在的化妆技术之高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容貌,艺术招生应该是发现一些“可塑之才”而不是化妆高手,每年电影学院表演系招生都引发社会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一是一些拍过电影电视小明星,二是成群的俊男美女。当然像播音主持、表演等等这些需要出镜的专业在考生外貌这方面是要有要求,但外貌不能够成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考生内在的领悟性、专业性也是招考的重要条件,不可忽视,而媒体往往把这方面忽略掉,过分强调对考生外貌要求,只会错误引导了众多想通过外貌出众成名的学生。——高欣婷
参加艺考那年,正好赶上素颜关卡,是欣慰也是担忧。欣慰的是,那些适合妆容的人倒是不能侥幸的影响他人的成绩,而这素颜面试的初衷可想而知,相貌占有成绩的多大比例。难道,才能必须被外貌的光芒掩盖?怪不得,那些成批成批的帅哥美女挤破头要考表演,怪不得,中国的荧幕上越来越多的是华丽而不是朴实,怪不得,整容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不要让美丽的含义仅限于表面……——何林
艺考本来就不同于普通考试,它注重才与貌的硬性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里貌的削弱,加强才的重要性应该是教育后的要求,但是对于艺考,素颜不应该成为艺考的硬性准则,应该让考生自己选择让她们充分展示自己,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喻东翔
人的确是有一些表现欲的,年轻人都喜欢去考艺术,来自于梦想。最近有一个很雷的新闻,韩国有一个32岁的女导演,活活饿死在家里。原因很简单,就是挣不到钱,生活拮据。这条新闻被国内多家网站报道,有一些不喜欢娱乐新闻的人也忍不住点击一下。面对中国内地十年来不断升温的艺考热,高校也面临一些压力。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想考上艺术类专业,包装自己的时候却又容易丧失本来的面目。往往最自然的也是最美的,对于艺考“素颜”的要求是这样。而对于艺考和一般高考的比较,数理化文史哲等等,也像“素颜”的美,为何不能接受呢?——刘鹏飞
微博里一个关注者说,恭喜艺考没考上的,等你们长大了明白为什么被恭喜了。曾经有个才貌双全的考生高分通过艺考,品学兼优的那种,家长费尽九牛之力托人找到老师,请求刷掉她。最后不知结果,艺考是一条不归路。人们对艺考的趋之若鹜体现了现代人扭曲的价值观,同时也未想到艺考出来以后的归路,是当明星还是当老师?那么多艺术院校,那么多毕业生,毕业后何去何从?即使是终于入行,其中辛酸自己知道。娱乐圈不断爆出女星陪睡陪到自杀或者因不堪压力吸毒的新闻,家长把孩子送去艺考就是一条不可归路。素颜艺考,其实也就是要选拔面相真实精致的人,不管是演员还是主持人,难道不应该更注重专业素养吗?——胡倩
身为传媒大学的一名学生,我觉得学校要求素颜是正确的。每年艺考的时候,总看见那些高中生们画着很浓的妆,走着成熟女人的路线迈向考场。有时候觉得他们仿佛不是来考试的,甚至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一点高中生的样子。现在广院要求素颜就是一种良好的导向:主持人是气质女性,而不是单纯的靠外表的花瓶。——贝拉
姚晨昔日同窗隋兰的观点还是值得关注的,考生竟然有些不知道四大发明和巴金的,试问这些考生还有多少知识底蕴,假若走上荧屏,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的作品。——李斐
长相虽然很重要,但知识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记得多年前央视青歌赛上有个歌手说“刘胡兰是谁?唱歌的吗?”因为这一句话她成了名人,相信这样的人,就算唱歌再好也不会有地方要的,毕竟常识都不知道的人智商不会高到哪里去!——李特
看惯了浓妆艳抹的主考官们终于开始返璞归真了,应该为这种转变喝彩。毕竟实力才是永恒的,鲜美的外表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程鹏丽
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一来可以让考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需要准备的才艺上,不必太过于执着外在包装;二来可以更容易发掘真正的“西施”,外貌在这样的专业和职业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不过这终归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我相信,事物终归是前进的向上的,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汪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养眼的脸就是讨喜,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千考万考,在人生的大考面前都只是毛毛雨,抓住一次机会,比同时被多所艺术院校录取来得更重要。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准备,首先就是尽可能地认识自己。与其当一个艺考路上的陪衬,不如做一个将来跨界艺术的普考生。艺术是一种兴趣,一种修为,一种享受,它不怕卸妆,更不怕淘汰。——夏阳
整个社会都给予艺人整个行业那么高的评价和地位,而且社会给予这个行业那么高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声望,况且这个行业本身就没有什么评价标准,或者说这个行业存在的依据就是大众审美,至于其他的反而是次要的了,所以艺人没道德,正常,艺人没文化,正常,艺人没常识,正常,艺人只要有两点就够了,一是外在形象,大众审美最看重这个了,二是炒作,大众审美最爱跟在娱乐杂志后面八卦了,所以说,艺考是考试还是考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龙在天
“高烧不退”的艺考热,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舆论的错误宣传报道所致。打开电视电脑,铺天盖地的都是那些大红大紫的娱乐明星,电视剧、电影、广告、演唱会……他们光鲜亮丽、活力四射、名利双收、受人追捧,这些无不充斥着与他们年龄相仿的80后、90后的眼球,在这个娱乐化、功利化的时代,一夜成名的机遇没准儿什么时候就降落在自己头上,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怎能不心动?但是成名与否有很多种因素,外表、才情、打拼、机遇、包装一样都不能少,中国艺校、艺校毕业生不可谓不多,但是真正能够一夜成名、博得金盆钵满的却并不多见,不少人为了成名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扭曲自己的人格,其背后的辛酸与无奈也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媒体和大众却对这些视而不见,等闲视之,艺考热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光有外表,只能是昙花一现,实力才是成功的终极砝码。部分艺校要求考生素颜出镜,避免了妆容带来的干扰,能够让考官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考生才力、演技的展示上,也更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考生,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吧!——朱玲
考脸是考试的一部分,这也本是人之常情。加之这些院校出来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丑角,所以不要偏见地认为学校只录取帅哥美女。至于艺考热的问题,那更是没办法,社会就是如此。不过聪明的家长和学生倒是应该理性认识到,这热度就跟种庄稼一样,今年大麦大卖,水稻贱卖,那么来年你是继续种大麦还是水稻呢。——笔笔的笔
梦想“一夜成名”是可以理解的,在心底里谁都或多或少地有过渴望工作轻松收入又高的舒适日子的梦想。适当的报考比例是正常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要人干。但是,近年来逐渐升温的“艺考热”就属不正常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要发生质变。多年来的演艺圈,在改革开放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地商业化,部分庸俗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栗彦卿
如果说艺考不考脸,可能有点理想化;就如同说艺术只是纯艺术,要艺术家淡泊名利一样。是否追求名利只是个人选择,艺术还是商业还是政治都是途径。风雅即便是附庸,也使得更多的人财物向其集中,也才有可能孕育出更丰富的果实。艺术说到底是少数人的,艺术家也是少数人,所以我们羡慕我们热爱。那么也热爱这个喧闹的追逐名利的文化圈吧,当所有低俗的招数被用光,总有人要拿出真金白银来才能愉悦我们。拭目以待即可。——西铭
最近曝光的韩国女星张紫妍的自杀遗书里就有提到在成为艺人之前都是培训生,培训生除了学习唱歌跳舞还有一项就是进行整容。或多或少都要进行微调的。而中国大制作《红楼梦》的演员也曾说,进入剧组进行培训之前,他们也都被安排去做过微调。艺考不考脸,那是选特性演员。毕竟,我们还是愿意看美丽的东西的。——潘昕妙
长相如何固然和令人赏心悦目有很大关系,但有多少能逃过观众审美疲劳的筛选。我认为素颜和考脸没有太大关系,参加考试的学生要有即使是素颜也要发挥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自信,因为无论长相如何,最打动人的还是言谈之间的神情,这种随着阅历和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东西才能进入人们心灵,在表演时才能演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否则空空洞洞一张脸,即使美丽,也会让人乏味。——杨弼麟
是向真实迈进了一步。一个人的赏心悦目更多是一个整体综合的概念,脸只是一小部分,而且脸上最重要的东西也是相貌里的“相”,意即“相由心生”的“相”,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的综合反映。素颜考作出了一个正确的指引,至少是制止了一种错误的(或者说是有些过火的)倾向。——杜慧仪
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外在气质相结合,过度倾向于哪一方面都是不理想的。——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