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该如何对待外来语
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互联网优势,大举渗入其他民族语言势不可免。对此局面,各民族为了维护其文化的独立性,均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其语言的纯洁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非要将其“清除”,而是要按照民族语言的自身规律予以“吸收和融化”。这叫做“规范”。据笔者所知,英语单词乃至语法渗入法语的情况所在多有,尽管英法语言都采用拼音文字,相互混杂,局外人难以分辨,但法国政府仍然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采取各种措施,甚至领导人身体力行垂范社会等措施,竭力把英语渗入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已经认可的词汇,通过每年的词典编纂把它分阶段纳入表达体系。可见,法国也不是“清除”,而是有序地消化与吸收。
其次,汉语也不会“清除所有舶来词汇”。历史证明,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方面有巨大能力,未来也会不断吸收外来语以丰富自己的表达力。当下,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对于有益的语言表现形式,也不会“拒之门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样照搬,而是要通过立法和监管,对英语渗入采取规范管理和依法使用。
前我们最重要的态度,就是保持文化清醒与文化自觉,既看到有益一面,也看到有害一面,采取正确措施,最大化其益处,最小化其害处,使汉语保持既古老而又年轻的面貌,拥有既传统而又现代的精神,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
2.乖外孙学习突然退步,性格也一天天变得反常。鹤壁市七旬姥姥一番探究,得知外孙和班里的个别孩子身陷黑网吧难以自拔。痛心疾首之余,目不识丁的老人扮作“破烂王”,在一个月内足迹遍布市区20多条大街小巷,用一种超乎想象的艰辛绘就一幅黑网吧分布图。昨日,鹤壁市工商部门“按图索骥”,一举捣毁6家黑网吧,让老人欣慰不已。
七旬老太太为了寻找这些黑网吧也演起“微服私访”来了,而且每访到一家,就在自己的手绘地图相对的地方画上一只王八。用王八代替黑网吧,不仅很具有“老太特色”而且生动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王八”藏身在大街小巷社区之中,目光就是专门坑害未成年人,如果谁家的孩子被这样的“王八”咬上了,不仅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更难以挣脱自拔,比被真正的王八咬伤还厉害。老太太能顾不上老命满大街的“掏王八”,足可见对这些黑网吧的恼恨程度。而就是从国家法律政策上讲,这些黑网吧何尝不是城市里打击的对象?
经过老太太的走访调查,一批黑网吧被捣毁了,可以说老太太在这其中功不可没,没有老太太的下决心“掏王八”,说不定那些“王八们”到现在还张着嘴咬人呢?可话说回来,既然老太太都能“微服私访”、走访调查出这么多黑网吧,我们政府的主管单位,特别是那些头戴大盖帽专门负责清查打击非法黑网吧的人怎么就没有发现呢?按说,只要从我们的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机构任意抽选一个人出来,都会比老太太更有活力更有朝气也更有权威更有专业技术。调查走访起来也更方便。而老太太在走访中必然要冒着一定的风险,万一被人家发现,老太太那一把老骨头能经得住几下折腾?老太太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可老太太的这种行为有说明了什么?像“掏王八”这样的事情又岂是七旬老太太干的活?
“掏王八”不是七旬老太干的活,但老太太还是干了,只能说明这社会上害人的“王八”还很多,说明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工作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漏洞,而这都是相关部门必须尽快改善的。
3.兰州城关区一名男市民在外出时见到小偷向一名妇女行窃,见义勇为揭发小偷,反遭小偷追砍,整个过程没有路人伸出援手,有人挖苦他“是不是做生意钱挣多了,这么爱管闲事”。失主因过于慌恐逃离现场,被找到后连声道谢。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次看似平常的见义勇为事件,却反映出几多世态炎凉。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却永远不缺少冷漠的看客,更不缺少当了看客还要说风凉话的人。
首先,我想说的是,大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里,谁都无法置身其外。社会风气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社会风气不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一个小偷猖獗的城市,每个人被偷的机率都会增大;如果多数人对小偷的报复行为无动于衷,每个人被小偷追砍的机率也会增大。挖苦见义勇为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变坏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何尝不也是推动者呢——他们的无动于衷对小偷是一种放纵,更是一种变相的鼓励。
其次,相对于社会成员因个人选择而导致社会风气恶化来说,行政、司法等部门对这种恶化所要承担的责任显然更大。自南京彭宇案以降,人们助人为乐的热情已经被类似案例所带来的示范、引导作用所稀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已经不再是一些人遇事后的本能反应,而是需要反腐斟酌、权衡利弊。那些看客中就可能有人正经历着思想斗争的煎熬,最终在权衡之后还是没有出手相助,因为他无法确知自己出手后将面临的是荣誉还是牢狱。
在和平年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社会,希望以后我们都能勇于承担起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让整个环境更加美好。
4.家庄一市民向报社反映,开学没多久,他上高一的孩子就时不时地朝她要钱,说因为上学迟到,被老师罚款5至10元。这让家长感觉难以理解。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一名高一男生说,他曾因迟到被老师罚款,“有一次,老师还让我办个包月,说只要交纳200元至300元,就可以天天迟到。”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罚款包月,并非石家庄这所学校首创,此前重庆秀山一所学校也出台过类似班规:“不交作业罚1元;说脏话罚1元,包月30元”。
首先,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体罚更为恶劣,它不但误导学生对于金钱的理解,以为有了钱就可以“买”来迟到,助长孩子的金钱万能和一切向钱看思想,还弱化了教育功能,教育者等于拱手把教育的权力和职责给让度出去,这恰是教育的失职。
其次,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教化,“罚款包月”无异于撩起了教育苍白而乏力的面纱,让人们看到了教育赖以生存的教育、说服、疏导等功能正在被弱化或丧失,取而代之的只是管理手段的简单化,反映了教育管理上的惰性、懒政和黔驴技穷。从根本上讲,这是教育者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法治意识的体现。如今,一些教育者舍弃了对学生的尊重,只信奉“严格”与“约束”,而以经济制裁为手段的“罚款教育”,更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教育是个细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迟到等小毛病的学生,作为教育者,不妨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谋求富有“技术含量”的其它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5.近年来,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去年4月,河北5名初二女生掌掴1名初一女生100多个耳光;去年8月,上海中职生“熊姐”在对一女生持续施暴后以“助跑10米飞腿踢”的绝招收官,引爆网络讨伐;去年11月,山东4名中职女生围殴1名女生,并扒光其衣服,供围观学生拍照;今年4月2日,广东三女生殴打一女生,并扒光其衣服。
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女生心理扭曲、面目狰狞,莎士比亚的名言“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已不合时宜。少女本是纯洁美丽、天真可爱的代名词,无论如何是不该跟这些暴行联系在一起的。是什么让这些施暴的90后女孩“非主流”到“反人性”的地步了呢?她们身上的暴力基因来自哪里?
首先,传统的人际关系中,就有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以多“胜”少的一族,阿Q是其代表人物,打不过小D和王胡,就去欺负小尼姑,一个再弱的人,总能找到比他更弱的人。外面找不到可欺的人,家里的老婆、孩子是现成的,不然怎么会有“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样的歇后语。这是不是那些施虐女生的文化原动力呢?
其次,女性的“中性”化潮流,,“中性化”就是向男性靠拢,显示出一些男性特征——如果学校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薄弱,那么,“中性化”就发展成了暴力化,野蛮化。
第三,世俗社会只信仰“强者无敌”而非“仁者无敌”的时候,“暴力”便成了一种可怕的基因,会渗透到下一代的遗传信息里。在这样的遗传信息中,包含着相对的两面,一面是“残忍”,一面是“忍”。也就是说,一面是暴虐,一面是屈从。
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与社会教育相抗衡,以生命教育对抗社会上一些漠视生命的现象给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真善美价值观的教育填补缺失的信仰;虽然难,但也要坚持,因为学校教育是一道维护民族优秀基因得以保全的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