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一个从未被认真考虑过的选题
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城市变化很快,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真的要花费一些功夫。每年年终的时候,总有一批大学新生因为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与风俗等而选择退学。据很多“过来人”介绍,当年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根本没有将城市因素考虑进去,而存在这种情况的家长真的不在少数。
说来有些难以置信,将要把自己托付给某一个城市,且要在那里学习生活四年时间,甚至未来还会在那里成家立业,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居然从未考虑过为什么要去那个城市。
中国的家长是很看重大城市的,类如北京、上海、南京等。总认为到这些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的城市读书,不仅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也同样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这些大城市高校在录取上已经一再凸显了“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山东作为一个非平行志愿填报的省份,第一志愿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考生和家长真该多掂量掂量,千万不要冲高冒险。
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距离换分数”原则。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填报志愿的术语,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本省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提出的。简单说来,很多非常优秀的外省高校,因知名度有限在本省并不是报考热门,选择这些高校,“性价比”将会最高。
选大学:做抉择时最易出现的两大误区
填报志愿之前,很少有家长和考生会去研究一下高校的历史和实力。往往是拿到志愿填报的“大本”之后,看哪个顺眼就报了哪个。对于高校的理解充其量停留在从校名上“下定义”:比如看到“交通”大学,就觉得一定与公路、铁路相关。再比如一谈起“师范”,就会认为凡是这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未来必须当老师……“望名识大学”成为选大学时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
高校“改名热”,真是令人抓狂,叫了几十年的名字说改就改了,改的还那么“大气”。高校瞬间提高身价,配合因此带来的硬件软件上的提升,确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可问题随之而来,之前的校名一般都能体现出学校的专长和特色,而如今,则很难让人仅凭校名就辨识出该校的特色领域和专业。此外,虽然高校都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可是家长和考生却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老师还是那些老师,专业还是那些专业,改变的仅仅是一个名字。
误区之二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节”。很多考生和家长非常在意学校的排名,总给人一种非名牌或非重点不读的感觉。实际上,名校情节本不是什么坏事,可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差距。211大学纵然有一百多所,但是具体分配到各省的招生计划就屈指可数,又有千军万马争夺这些本不多的名额,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于是水涨船高,录取分数也高得令人乍舌。冷静地分析一下,你的分数确有竞争力吗?
选专业:热门冷门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愿意选择热门专业,但却不知一些现在看起来热门的专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不热门,甚至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真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录取时分数要求高,毕业时就业形势差,这是谁也不想见到的事实。
不管是冷门还是热门,都首先应该对着门专业有兴趣,然后要了解专业的内涵,也就是说,针对一个专业,我们要知道该专业的一些常识,比如学什么,今后可以怎么深造等。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热门,还是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够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也才最有可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