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现场,她并不知道自己能否如愿上榜。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报考人数接近2万人次,淘汰率达99%。拍摄《山楂树之恋》让最新版的“谋女郎”风头大劲,频繁上电视当嘉宾,周游列国,出入各种时尚party,她的双脚已经跨进娱乐圈,即便不报考北电,也已是不折不扣的明星,既然如此,周冬雨为何还要与众人往独木桥上挤?
已成名但还要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的明星不只周冬雨一个,此前已有不少明星自考也好、通过别的方式也好,都在努力尝试与那些殿堂级的艺术院校建立某种联系,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自己会接受到正规的艺术教育,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贴上高等学府的标签,建立艺术上的“血亲”关系,培养可以从学校移植到娱乐圈的社交关系。现在娱乐圈尤其影视圈的中坚力量,多有学院背景,这充分表明,学院教育迄今为止,仍然是为娱乐圈输送人才最主要的通道。
草根选秀活动反响再大,也比不上艺考之火热,这是因为,通过草根选秀活动涌现出来的明星,具有太大的偶然性,选秀的舞台虽然很开阔,准入的门槛也很低,但选秀活动是飘在娱乐江湖上的浮萍,有水分没营养,能招来一时的眼球,难有持续的生长。但选秀和艺考这两种人才遴选平台,也有巨大共性,那就是它们的跳板作用,如同高台跳水运动一样,有的人跳下去水花扎得很漂亮,得了高分,而有的人跳下去姿势很难看,直接被淘汰了。毫无疑问,通过艺考的人才成功几率,要比选秀高得多。
但别觉得艺考是项严肃的人才选拔行为就对其刮目相看,这些年来艺考亦怪招迭出,成为庸俗选秀的变体。比如最近网上风传的一组照片,几百名参加青岛某高校艺考的少女,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只身着“三点式”接受考官们的“打量”,瑟瑟发抖的不仅是少女们的身体,恐怕还有她们的心灵——踏进娱乐圈八字还没一撇,这以后还得遭多少罪啊。另有一个比较搞笑的现象是,今年艺考流行“扮清纯”,去年周冬雨走红,不少报考者把“清纯”当成了博成功的武器。艺考的跑偏和社会审美的扭曲不无关系,艺术之美和身材好坏以及形象偏见被如此生硬地搭上了关系,这是艺术之辱。
少数知名院校的艺考大门紧紧关闭着,只对极少数人打开一条门缝。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艺术院校,它们的大门却四敞大开,交幅作品就能通过考试,有的甚至连作品都不用交,学费足额缴到学校账户里,一样可以领到“录取通知书”。此外,围绕艺考还诞生了一系列的怪现状,搞传销一般的组团招生,“傍名校”忽悠学生,艺考小广告成了四处张贴的牛皮癣……学生们的“成名梦”成为“艺考产业”的推动力,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艺术生命从踏上错误的“艺术之路”一开始,就已经殒灭了。
通往艺术的道路千万条,好的艺术工作者不见得非得专业出身,一个自由、开放、尊重个性的社会,会激发无数个体的创造性,让他们独辟蹊径抵达自己的艺术目的地。艺考之火现在无法令人用“喜”来形容,它背后掩藏着更多的是“忧”。其忧之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断链现象已经很严重,民间表演人才的后继无人,让大众失去了与之有文化血缘关系的传统娱乐;其忧之二:各种艺术院校培养出的“学院派”,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无法搭上国际化的快车,在本土化方面也无法让人们产生亲近感,“学院派”成了“自娱自乐派”;其忧之三:遮挡不住的功利心,从艺考的大道到学员们的大本营,都无所不在地弥漫着“成名赚钱”的心态,从一开始就为一块好钢掺进了杂质。
艺考的心态很重要。考上众所周知的好学校,不必欣喜若狂,万里长征才开始第一步。没考上也不必灰心沮丧,“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道理在网络时代会变成真理。不要为和周冬雨们同台竞争而感到不公平,每个行业都存在“优先通行”的规则,别管公正不公正,这是客观现实,想弥补差距,包括后天努力在内的方法很多。
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最近有个观点: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停留在几十年前。按照他的这个说法儿推论,中国的艺术教育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一样无法和世界同步,由此很多在艺术与审美上想不通的问题,会因这个观点而得到释怀。艺考的浮躁亦证实了栗宪庭说法的真实性。艺考能改变考生的“钱途”和“命运”,但改变不了艺术环境,缺乏对艺术真挚的热爱,艺考只会催生明星和偶像,而很难诞生优秀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