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之道,自希腊始,经斯氏归之正统至今,其不下五千年矣。间时有衰落而不绝,时有惨烈闻于世,经世不衰。惟其历彼等人生,存不同尘世,或喜或悲,皆在其中。现世使之有二,下者名利求甚矣,上者修心为之圣道。余尝闻斯氏排练,两女争执私情而其泣之若婴,盖因伤其圣道而悲怆也。呜呼,从艺至此,以吾一生求之,终仰目而不可至矣。
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享受主义被大多数人奉为至上的生活信条。名利浮于世,不求圣贤书。而在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等更方面的原因影响之下,年轻人的精神修养极为匮乏,观当今中国,除了一些学者和爱好者,有几人能谈及孔孟之道,又有几人能熟知唐诗宋词。有人也许会说这些古代的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和潮流,或许没错。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些东西对于学表演的人的内修外练的用处和启示.
如今提及表演,人们就会有差不多的看法,或者是觉得演员们星光熠熠,风光无限,或者是觉得演员生活糜烂,素质低下。前者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觉得做演员是一个既赚钱又得名的好差事,于是,狂蜂般趋之者甚矣,且多有浅薄腹空者不自知。我上网的时候经常能在一些演员网站上看到这样的话:我是***,我觉得我很有表演天赋,因为我平时喜欢参加很多活动,而且我的表情也很丰富的,希望有慧眼的导演能给我个机会,让我这匹千里马尽情翱翔。先且不论马怎么翱翔,我要是导演我就绝对不会用这些人。其实我并不是以一个专业的名号来自傲,我也并不因为我学过表演就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只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只是被媒体以及电影电视的渲染冲昏了头脑,梦想名利双收,却从来不去尝试着了解一些有关表演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他们认为表演只是摆摆造型,做做表情就能拍电影拍电视演话剧拿大奖了,妄想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一夜成名。这也是我所厌恶的地方。
两种心态
如今学表演的人大多数是这样一种心态,希望自己能成为明星。我并不是说这样是个错误,因为现在学表演就是为了成名,我也想。只是在想这一个字眼上,就可以分为两种了。第一种便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出头可以勾心斗角沽名钓誉大耍心机和手段,坚决的信奉了演员的创作根本便是演员的身体这一信条,以自己的身体去作为发展的资本,这是其一。另外一种便是真正的去体会演戏的感觉,增加自己的内心修养以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人生,追求程蝶衣的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这是第二种。简单的说,第一种为名利,第二种为了艺术。当然这两者之间也会有共同或者转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个人对第一种还是很抵触的,虽然本人很难保证以后自己会不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唯利是图,但至少现在,我还是向往程蝶衣的境界.
内修之言
1,为人之道,是为谦恭
时闻有子傲之甚矣,不纳善言,不行虚行,入目无同者尚为幸矣,狂傲至极者目中无天。曰:吾之才,足可傲于世矣,何为师乎?吾非视此恨矣,乃劝为人之道当谦恭也。谦恭者,非自贬其身,乃量力而行,得知己身优劣之本;非争口舌之利,以八两之身言一斤之能,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又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乃言此也。更如敬师重道,疵而无恨。待人如己,莫以微而弃,莫以昂而攀之警。殊不知前者斯氏,梅兰芳之圣犹虚怀若谷,后世小辈,安不鉴矣?
要先立业,必先立人。所谓立人之本,对于学表演来说的第一点就是要谦恭。谦恭,即谦虚恭敬。谦虚,是指对自己有个清醒地认识;恭敬,指对于能提高自己修养和文化的人的恭敬。谦虚,不是指全盘的贬低自己的能力,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中国人骨子里流着的是谦卑的中庸之血,所以有人偶尔说了一句实话,便会冠以大话之名。在我看来,大可不必这样,一便是一,二便是二,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明白的事情不妨直说,只是选择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不使其产生厌恶感。恭敬,也不是看见什么人就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对于老师,对于使自己折服的人,恭敬,是一种德才。我不是很喜欢到了剧组里见到什么人就叫老师,这样会让自己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劣势,意志力也会不断消磨,总而言之便是要做到表里如一,不卑不亢。
其次,要实事求是,言而有信,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比较难的。实话实说,并不是说不说谎,因为就算是圣人也不可能每句话都是实话,我所指的是演员对于自己本身的认识必须要实事求是,要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点所在,明白做一件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或者是自己能不能做,然后就实而为,这和上面所说的谦虚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言而有信,顾名思义便是说到做到。现在这个社会过分浮躁,为了利益说一些空话和大话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也许有人会对我要求言而有信的想法有些不以为然,只是我一直认为立业必先立人,你一次两次的欺骗和大话或许可以为你换来短暂的虚名和人们的崇拜,只是久而久之,你的声名必将被自己破坏殆尽,特别是对于演员这一行(我是指一个真正的好演员)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做到,是必须的。
另有“人不可有傲气,却不可无傲骨”、“诗书可鉴史可法”、“尊师重道”“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言甚矣,此不多言。进若不得人行,则退而修己身,以君子之道行于世也。
其实简单的说,演员就是要修身养性,不要因为过分的追求名利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欲望的低俗之人。我不理解假如一个演员他只是为了成名和得利,他(她)用尽一切手段使自己的站在了演艺圈的最高点,那到头来他(她)的内心是否是真的满足了,或者说,是不是名利就可以让一个人内心得到满足?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使自己的内心不再空虚,从而平和。用范仲淹的话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道家的话是“无为而行”。无为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只是让自己的欲望不是因为名利而生。道家有一句话我一直很欣赏:“水流无形,却可断山”。我想作为一个演员有水一样的清澈和韧性,对于提高自己的演技和内在修为,是一定有好处的。以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演员,以儒家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佛道思想使自己心境平和,时刻反思一下我们的内心。
另有一言,曰:人不可如器。皿器等,各有其职,满油而不满茶,大致若此。然人之灵性却当通百家且专一家,犹以圣道之需,更当学而博矣。古之圣贤,皆博古通今,学而不倦。斯氏一生为其所求孜孜不倦;梅兰芳立于国而传艺于世,更得一博士之位;若后辈以未成之技止步不前,观吾校便如立于顶,则可怜井底之蛙,不知天下之大,更不知学无止境矣。以荐诗书史记等阅之,修心养性,更可以此明各时背景,以此为人物而备。
说了一点我对于演员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理解,继而便是说一下文化底蕴的培养对于一个演员的重要性。
曾经不止一次在与和别人的交谈中感受到别人对于演员的轻视,特别是对于年轻演员的不屑。我常常可以感觉到在别人的眼中很多在演艺圈发展的年轻演员都只是一些懂点表演、又不是靠表演吃饭的人。在很多人,不管是圈内还是圈外的人眼中,我们都是没有文化的人。
归咎其原因,除了一些少数的演员确实存在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迹,更大的原因便是现在大部分的演员确实都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这确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对于演员来说,一定要博百家而精一家;而对于中国的演员来说,增加其古文和历史修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我不是说懂了古文了解了历史就一定是个很有修养的演员,那那些懂美术,懂英语,懂摄像灯光或是其他各方面知识的演员难道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显然不是这样。
博百家:演员是一个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职业,他的难度在于对各种不同的人物和自己完美结合的展现。我们的训练中说道要观察生活,其实就是观察人物。但是,有时候有很多的人物我们并不能靠生活中的观察就能得到,比如一些边缘人物,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人。如果为了一部戏提前一两个月去体验生活或是做一些功课,则对于深刻的刻画人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这些人物的方式编织有一个方式---阅读。书籍对于人类的启发和知识量的培养是举足轻重的,大量阅读各类优秀的书籍对于如何了解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体会人物的内心也是十分的有帮助。通过阅读和观察,我们可以对于每一种人的特性,对于每一个职业的性质,甚至对于每一种职业的职业技巧都能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演员来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就需要平时自觉地培养阅读的习惯,在空余时间自觉有效地去阅读。临时抱佛脚,也许能对得起导演,对得起观众,但是绝对对不起自己。
精一家:当然,仅仅对很多事情懂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演员必须还要有一两样精通的技能。如果说博百家是为了角色,那么精一家便是为了演员本身。精通一两项技能,对于本身的素质的培养十分有用的,比如说,懂的书法,便能从书法中修习到其飘逸的风格;精通篮球或者足球,便能有一种积极的精神。把技能本身的魅力或特点引导到自己的身上进而培养出演员本身独特的气质。
修习古文和历史:中国有一种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气质,便是儒学的本质。儒学经历两千余年,虽然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因为当政者的介入而使其变得更像一种政治工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学中的很多哲理非常适用于为人处事之上。熟悉儒学,我在前面也讲过,对于演员的修身养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且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它最能深刻传递出中国人本身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再说了直白点,连古文你都懂了,你那些现代白话文剧本难道会不能理解其含义么?而至于历史,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历史的进程其实便是各种各样的人的展示,那些人物又都是一些人类中的典型,那么,对于要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的我们来说,了解历史,不亚于观察生活的练习。假如现在要演出一个项羽或者虞姬,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是否仅仅是限于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否仅仅的只是历史事件的了解?我们是否有自己基于历史的想象?或者是基于人物的诠释?因此,去了解历史,不仅仅是去看书,还要有思想的去看书。
中国因为其本身文字的独特性从而发展除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文学方式,那便是诗词歌赋。中国近代史上因为国家的问题使得诗词歌赋变成了一种与封建主义一样迂腐和破落的代名词,但是那并不能否认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唐诗的语言精练,写意传神;宋词的抑扬顿挫,柳暗花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而现在的年轻演员,有几个能传神的朗诵出李白的豪放不羁,有几个能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又有几个能欣赏苏轼的空灵醉梦,还有秦少游的情深朝暮。先且不论唐诗宋词等代表的深厚文化内涵,只以其格式和平仄规律而言,对演员便是一个十分有用得锻炼台词的手段。如何清楚而传神的朗诵出平仄之间的转换,这就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对于诗词的理解和享受。纵观当今表演名家,如朱旭,陈道明,焦晃等这些著名的演员,哪一个不是对于古诗词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朱旭,浑身就散发出一股儒雅的气息,他给人的感觉淡定平和,不能说这是表演所必需的,但确是很能让人感到舒服的。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在对于《夜宴》这本影片的语言会有这么大的批判,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所营造的语言范围完全的不搭,一个古语,一个莎士比亚式语言。我们也不说它们融合之后的怪异性,我看了这本影片的感觉便是其中的古语运用非常得不纯熟,或者说是十分的不合古语法。比如说,文中有这样的话:此是太子修习之地,汝等不可枉杀无辜。个人认为,这里的“是”便用得十分怪异,“是”按照现代的语言环境在这里确实没有错,而在古语中,是大多表示这样或者肯定的含义,在这句话中把是改成乃,就会稍微通顺一点,而按照当时影片的情节来看,后面一句话也应该改成:尔等岂敢枉杀无辜。另外还有一句经典的便是:我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古语宫廷言语中并不可能有“我”这样的字眼出现,应该改成吾或者吾等,那就通顺的多。而诚信为本,虽然古语中确有诚信二字,但用一种现代的语言方式来诠释这样的意思,再配上前面的话,那就真的不伦不类了。
世间因果,惟人心也
另外想说的一点,也是一个建议,便是对于我们来说,去研究一下心理学的课程,对自己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对于研究心理学,我们一方面可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以此作为分析特定人物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打交道的时候也是十分有用的,虽然我一直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但是作为演员这个特殊职业,和人打交道时必不可少的,而研究心理学对于这个是绝对有好处的。
内修之言,言难尽于此。仅以己言言之分毫,非改本心,只求修身。
外练之行
外练之行,行于身,师于人。以身行百家之业,师从于百业之人。
观察生活是演员训练的一门重要课程,我认为,观察生活不仅仅是去看,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去学习各行各样的技巧。这和我之前说过的博百家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仅要从书本里去学习,在平时空余的时候也应该去学习一些不同的技能或是行业技巧。
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对于自己来说十分的固定,因此自己的行为思想会因为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固定而定型,如果不接触一些不同的思想或是一些不同的哲学思辨性,在塑造角色时将会以一种固定的思维去创造,那将会使角色显得干涩和苍白,纵观当今电视剧电影中的各种形象,可以充分的感觉到年轻演员在于自己修为上的不足。因此和各行各业的人多交流,多了解一些不同的人的人生经历或是人生感悟,接触不同的哲学思维,对于自己塑造角色也将是十分的有用。
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其益所不能
我个人最坚定的一个信念,便是演员一定要吃苦,而且要去找苦吃。拍戏的时候,冬天下水,夏天棉袄,吊威压,演戏前体验一两个月的生活,那些都不能算得上是吃苦,只能算是一种职业必须得道德,这和那些灯光助理每天起早摸黑的收拾器材,古装大戏的服装师整理几千套古装是一个道理,都只是工作所必需做的,所以根本不必拿出来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我所相信的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的一些生活上的历练,也就是吃苦,更要经受一种心灵上的历练。很多优秀的演员出身贫寒,幼年时便早已负担起养家的任务,学了表演这一行后,更是经受了更多心灵上的拷问和折磨。周星驰,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从跑堂到跑龙套,承受了各种各样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周迅从衢州到杭州再到北京,所做过的职业和经历的艰辛更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难以忍受的,而如今她的表演之中就具有一种非常醇厚的感觉,那是大量的生活积累所形成的效果;侯勇卖了好几年的猪肉,跑了12年的龙套,最终有了今天的成就,其余的一些有名的或是没有名气的演员有很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生活苦难和心灵磨练的。先且不论有些演员的手段我难以接受,至少他们都能坚定不移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并且为此承受很多的苦难,那便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观先人而省己身,或家境平和,风浪不经而眼高甚矣;或偶有其难,便夸夸其谈,使之若己自傲之本。实可叹也。言之:当以历难为立身之本,不可懈怠,不可傲之。
· 就如我参加了竹林七贤剧组,在其中扮演了七贤之一,我尝试着和杨福东导演沟通,我们聊的不仅仅是演员或是塑造角色,而是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去谈整本片子。这里想先简单的谈一下杨福东导演,他毕业于中国美院,学美术出身,拍电影是半路出身,他在几年内拍了竹林七贤前三本(我现在拍得是竹林七贤四)以及一些其他的片子,他的影片在国外评价很高,很多影展、美术展览馆、双年展等都曾经展映过他的影片,应该说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艺术电影导演.
在拍摄影片之前,我看过了他的前三本影片,说实话,我不知道三本影片讲了些什么,而且在看的时候我内心十分的浮躁,有几次都看不下去,只是因为礼节才把片子都看完了然而一个月的接触下来,我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这里我想先从一句话说起:表演是一门艺术。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以前我也经常在想,艺术究竟是什么?美学?抑或其余的一些表现主义?表演又是什么样的艺术?综合艺术?综合了什么?形体?美术?还是其他的?
和杨福的聊天,有一句话记忆深刻:艺术从来不是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而是去展现一个现象或是一个存在性,把自己心中的话用一些唯美的手段表现。这一个月,我渐渐的明白,其实杨福并不是半路出家去拍电影,他只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展示心中的情感,或者说自己对于美的感受。换另外一种说,艺术其实是相通的,拍电影也好,绘画也好,都只是一种表现手段,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心中的美。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美的追求,是艺术的一种境界。
而现在,我的表演,其实也是一种表现美的手段,工具便是我的身体:我的语言,我的眼神,我的行动方式,我的内心,都是一种表现美的工具,或者说我在用我的身体去绘画,画出来的,是一幅幅人物内心的写真。反过来说,杨福也是用摄像机在塑造角色,所塑造的,是一个他心中美的感觉的世界。
我现在所学的表演,是斯坦尼的体系,追求内心体验继而体现于行动就是我的全部。可是,这不是表演的全部。在杨福的影片中,他对于演员位置,形体的要求,眼神的到位等要求十分的严格,一开始我并不能理解或者接受这种方式。我习惯了在塑造人物时不停的添加新的元素,而且往往会跳出人物。而他的要求,简单的说,便是要一种压抑住的力度感,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不得不时时压抑住自己的爆发点,去掉多余的小动作和一些习惯。他要我们做自己,而我却发现,在学了表演之后,自己,是最难做的,我们在不断塑造其他人的同时,却遗忘了最真实的自己。因此我总融入不到影片的氛围之中。直至我和他聊天,感受他的思想,我才渐渐明白自己角色的定位。晚上看回放后,便能立刻感受到自己与影片整体的脱节。在经过一段时间反省和尝试之后,就能比较好地完成杨福所需要的要求。
其实,表演不仅仅只有斯坦尼,比利时的一位戏剧大师所排出的一出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没有台词,他们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性,男女演员全身赤裸,,最后的一场,所有演员穿着各种各样动物的服装,不停的原地往上跳,整整的跳了7、8分钟,当观众意识到这是结束而鼓掌的时候,他们才停止了跳动,继而脱下自己的戏服,把里面穿的背心脱下绞汗,直接喝到了嘴里。这算表演么?按照我们的习惯,这应该不能算表演吧。可是人家确实在演戏,而且演得很爽,观众也很喜欢。
布莱希特,梅兰芳,也是表演。曲艺,戏剧,都是表演。就如道教的思想,道,无处不在,于天地,于百物,表演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斯坦尼的一种体系,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成名赚钱,这个足够了。但是若真正的想去把它作为一种艺术,那么,很多种类的表演精华都可以为我们所用,继而升华自己的表演直至一个艺术的境界。
在杨福的组里,我明显感受到了与其他剧组的不同。七贤组没有功利,没有等级,这里的人都是在创作。七贤组所拍摄的景都是一些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在接受杨福的思想之后,在这些岛上,我更觉得自己是在恬静的思考。有一天下午我坐房间门前,晒着暖暖的阳光,心中没有一丝世俗的忧虑和烦闷,说玄乎点更近似于入定。在这样的景中拍摄这样的影片接受一种全新的思想,感觉自己的内心真的平和了许多。在阳光中沐浴一些时候再看看这个世界会觉得一切都清新夺目,仿佛所有的事物都褪去了其世俗的外衣,只剩下最本质的纯净,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似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而从中我也向所有的同学建议,在工作或是发展前途之余,找一处幽静的所在让自己心境平和,换一种角度去看看世界,不要功利,也许我们会发现最可爱的世界和最真实的自己。
而在李杨导演的《盲山》里,又和杨福东导演的要求完全不同。他是有很强纪实性风格的导演,一切都要尽量真实的还原,剧组里的演员除了我以外都是非职业的演员,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可演起戏来却比我还要投入。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就在演自己。我演的是一个被拐卖到陕西山沟里的四川女孩,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逃出去的过程。导演认为要有体验才有体现。他不让我打电话,看书,看一切和现代文明有关的东西。让我一个人和当地的村民住在山上,帮他们干活,体验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终于在半个月后,连剧组的人都认不出我了。刚开始演时的那种不自信和紧张感也消失了,因为我通过内心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我就是那个被卖到山里的女孩。
在电影《一半一半》中,又是一种新的风格,有点象舞台剧,一场戏就是一个长镜头下来。而且是带点夸张的喜剧风格,所以表演时表情会有一点夸张。我觉得其实喜剧是最难演的,你的内心感受得相当丰富之后才不会觉得假。象巩俐当年演周星驰的片子是就总是放不开,觉得表演怎么能那样,学校的老师也从来不会教那样的表演。其实学院派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也会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教条主义,形成了一贯的模式就不好了。象专业演员最怕和孩子和动物演戏一样,他们不会去想怎么演,因为他们就是。我觉得非职业演员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不会去想摄影机在什么地方,而是真实地去生活在其中。这就是表演的最高境界。
其实,表演不仅仅只有斯坦尼,比利时的一位戏剧大师所排出的一出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没有台词,他们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性,男女演员全身赤裸,,最后的一场,所有演员穿着各种各样动物的服装,不停的原地往上跳,整整的跳了7、8分钟,当观众意识到这是结束而鼓掌的时候,他们才停止了跳动,继而脱下自己的戏服,把里面穿的背心脱下绞汗,直接喝到了嘴里。这算表演么?按照我们的习惯,这应该不能算表演吧。可是人家确实在演戏,而且演得很爽,观众也很喜欢。
布莱希特,梅兰芳,也是表演。曲艺,戏剧,都是表演。就如道教的思想,道,无处不在,于天地,于百物,表演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斯坦尼的一种体系。做一个演员,要让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的导演不同的风格,能演艺术片,也能演商业片。这才是做为当今社会一个好演员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