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
摄影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摄制人员。摄制人员是一部电影造型艺术的体现者。一部电影——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都是通过摄影人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的。他与导演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摄影人员,职责就是在导演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影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二是用电影摄影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使景物形态通过透镜在感光片上曝光,构成潜影;
其次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得到明暗程度与景物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象,即底片;
最后,使另一感光片通过底片曝光,再经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而得到明暗程度或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象,即透明正片。也有使用反转感光片拍摄的,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直接得到透明正片。
二、摄像
摄像有两种含义:
一指摄像人员。摄像人员是一部电视教材造型艺术的体现者。其职责是在导演创作思想指导下,用摄像手段、技巧去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
另外,指用电视摄像机摄取景物影像的过程。
三、录像
录像有两种含义:
指使用录像机的人员。
将电视摄像机摄取的景物影像用录像机记录在录像磁带上的过程。
四、暴光
感光材料受光作用的过程。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受光的照度与曝光时间,即:曝光量=照度×时间。照度可用光圈大小来调节,曝光时间可用遮光器(铱烀庞)速度来控制。电影摄影机中的胶片是恒速连续运转的,一般除使用光圈外,有时也配合使用装在机身内部的俗称乙蹲影逵的遮光器的开角度大小调节曝光量。
1.曝光点
电影底片上获得中级密度的景物亮度控制点,也是曝光组合选择的基准点。在电影生产中,对它的选择受如下相互关系的制约:中级反光率的景物亮度产生底片中级密度,经过标准光号印片而获得银幕最佳视觉效果。实际拍摄中,被摄体所处的具体光照条件是选择曝光点和计量曝光时各种参数的主要依据。
2.曝光不足和过度
拍摄场景的光线比较昏暗,在拍摄时又未调整好光圈而致使拍摄出的画面昏暗不清,称为“曝光不足”,反之,称为“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本是摄影差错所致,但有时为了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意使曝光不足或过度。在两种画面交接时,运用曝光不足或过度这种特殊的技巧,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曝光反效应
指在增加曝光量后继续曝光,使密度反而降低的反效应。
4.暗部曝光
用测光表暗部曝光点对准最低量度进行曝光,叫暗部曝光。暗部曝光使暗部层次分明,其余部分都在底片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过度,尤其画面最亮部分发白、发毛。这种方法适用拍明调、软调等画面。
5.亮部曝光
测量景物选择光域中最高亮度,用测光表亮部曝光点对准最高亮度进行曝光,这叫亮部曝光。这样的方法,只能拍到选择光域中的亮部阶梯部分,其他渐暗部分都在底片上有效光域之外,必然曝光不足,缺乏层次。画面中的高亮度部分层次分明,而阴暗部分成为暗影或剪影。这种方法适合拍“暗调”、“硬调”的画面。
五、感光
1.感光度
表示感光快慢的数值。在规定的显影条件下,测定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的曝光量,即:感光度=常数。感光度的计量,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如我国暂行标准(GB),美国国家企业标准(ASA)等。
2.感光测定
以曝光量与密度的关系为基础,检验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摄影及洗印条件的方法。将感光材料在感光仪中作阶梯式、渐变式的曝光,经显影后得出一条曝光量与密度值对应关系的特定曲线,即可测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数)、反差系数(以r表示)、宽容度(亮度容纳范围)等特性指标。将光楔作不同时间的显影,根据反差系数与显影时间的对应关系,画出一条r=f(t)函数曲线,作为控制中的洗印条件的依据。
六、清晰度、明度与能见度
1.清晰度
又称“象界”,摄影透镜的成象在细微纹理上表现清晰的能力。物体的反射光点通过透镜聚成焦点(实际上是分散圈),其大小可以决定透镜的清晰度。若分散圈大,则透镜的象界一定柔散,细微纹理不能显示出来;若所有分散圈都很小,而组成的象能分辨出细微纹理,透镜的象界可称良好。这是属于光学清晰度。此外,感光片分辨率低、曝光过度,以及显影液性质过强和显影处理方法不当等,会影响影像的清晰程度,这是属于摄影清晰度。
2.明度
摄影术语。由光线所产生的视觉明亮程度。明度不同于亮度,它是一种主观方面的感觉,一种心理印象,不能直接测定。
3.能见度
通常是指物体能被正常的目力看到的最大距离。这里是指影片画面(映在银幕上)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被正常的目力所看到的清晰的程度,所以又称“明亮度”。能见度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摄影机解象力的好坏,拍摄时天气、光线的好坏等。
七、
1.摄影台本
也称“摄影设计”。为体现摄影创作意图制定的具体拍摄方案。摄影台本包括分场设计、特殊效果及其具体措施。摄影(象)师要对每个镜头进行研究,从拍摄角度到布光,从拍摄时间到环境气氛,从色调到光学镜头及光学附件,从拍摄方法到技术措施,均要加以周密考虑。摄影台本也是摄影(象)师最具体、最细致的拍摄计划。
2.摄影阐述
电影摄影师、电视摄像师拍摄前的工作术语。摄影(象)师接受拍摄任务后,在听取导演意见的基础上,自己全面分析影视稿本,然后向摄制组阐述他对稿本的理解,对影视教材各主要场景的设想、要求等。由于摄影(象)师的创作有所不同,摄影构思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用文字表述,有的用文字加草图。摄影(象)师必须在影视教材开拍前作出摄影阐述,并与其他创作部门进行交流,统一意图,以便使摄影构思得以实现。
八、拍摄顺序表与拍摄对象
1.拍摄顺序表
按拍摄的方便性,而不是按最后放映的次序来安排镜头的稿本。场景拍摄顺序,外景往往由季节决定。有时因演员同时接受两部以上影视教材任务而调整拍摄次序。在同一场景中,镜头的拍摄顺序主要考虑以相同拍摄方向的镜头为一单元,而且要先拍全景,后拍中、近景。合理安排拍摄顺序可以节约布光、搭景和布置道具陈设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拍摄对象
即指镜头画面中所表现的景物。一般情况下,这些景物都应在镜头焦点范围之内,出焦点的景物不应属于拍摄对象(即使它也在画面之中)。但有时为了获得某种特殊效果,摄影(象)师有意将拍摄对象弄成虚焦点。在国外将拍摄对象译成“客体”。
九、构图
原属“造型艺术”术语,后常为影视教材制作者使用。这里多是指影视教材画面的摄影(象)构图。摄影(象)构图贯穿着影视教材创作的整个构思和再现过程。影视教材导演、摄影(象)师为表现作品的主要思想和美感,在一定的空间安排与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构图要求有全局观念,突出主体、画面简洁、形象生动、影调与主题结合。
1.摄影构图
从广义上说,摄影(象)构图贯穿着摄影(象)创作的整个构思和再现过程。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摄影(象)画面的布局、结构而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又以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把客观对象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里,使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
2.运动构图
影视画面构思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被摄对象运动,二是摄影(象)机运动,有时两者同时形成综合的运动。运动会使构图不断发生变化,摄影(象)人员要根据变化的特点组织画面。在有人物和没有人物的画面里,摄影(象)机运动构图的原则是明显不同的。对于没有人物的画面,在作环境介绍时,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不论起幅或落幅都要找出主要对象(或能表现环境特色的对象)作为构图的依据。需要突出某个对象时,应以该对象作为构图结构的中心;对于有人物的画面,应以人物为画面构图的依据。摄影(象)机的运动,常伴随人物的表演作复杂的场面调度,或跟随人物运动,或作戏剧重点转移,都要根据情节内容或景物的特色抓住主要因素来变化构图。在运动构图中,始终要注意方向、速度和节奏等因素的变化。
3.静态构图
即固定机位拍摄静态对象,构图组合基本不变。静态构图多为单构图形式,但由于光、色变化使画面产生多含义、多信息时,也可形成多构图画面。在卫星电视教材中,教师讲课的画面多为静态构图。
4.动态构图
即被摄对象或摄影(象)机处于运动状态,使画面构图组合发生连续或间断变化。动态构图是影视画面所独具的构图形式。它一般为多构图形式,有时也以单构图形式出现,如摄影(象)机伴随动体在无背景变化、无景别变化的空间运动时,就是单构图形式。
在动态构图处理中,要注意节奏感和上下镜头中动态造型因素的衔接。
动态构图的另一含义是影视与绘画、照相比较时,泛指影视画面构图。
5.风景构图
影视教材中无人物的景色画面。因此就称“空镜头”。它遵循一般的构图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光线条件和天气状况进行拍摄,以创造影视教材内容所需画面的效果。常用以描述环境、表现时间流逝、季节变化、人物情绪、创造特定气氛和暗示、隐喻等,对剧情内容起烘托作用。风景构图多散置于影视教材各段落中,与特定剧情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处理时应注意上下镜头情节内容的贯穿及各组接因素的关系。在影视摄影(象)中,摄影人员要特别着力运用各种造型表现手段对风景构图进行气氛和情绪的渲染。
6.多构图
画面结构连续或间断发生变化的构图形式,是影视区别于绘画、照相等静态造型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摄影(象)机和被摄对象的运动,影视画面的构图结构可以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多构图形式。影视场面调度复杂多变,光线明暗、焦点虚实、前后景变化,均能够形成多构图画面。这样的构图在现代电影电视中的比重日渐增多。它不需要外部组接,在一个镜头里以内部蒙太奇造型形式可以交待多种含义,传递多种信息,因而多构图加强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力。
7.单构图
一个镜头内只表现一种构图组合形式。单构图在无声电影时期运用较多。随着电影特别是电视艺术的发展,影视场面调度日趋复杂,运动摄影得到广泛运用,单构图在一部影视中所占比例日趋减少。但导演和摄影(象)人员从内容出发,为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追求某种风格,仍在一些影视片中较多地采用单构图画面,尤其在某些影视教材中单构图画面运用就更多了。单构图多为静态构图,但有时摄影(象)机伴随被摄动作移动,也会出现动态构图形式。
8.匹配构图
利用视觉规律造成视觉连贯性和保持画面上兴趣点位置的构图。学生在观看影视教材时,总是从银(屏)幕上寻找兴趣点,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点上。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的兴趣点一般是光学镜头对准焦点的对象、动的对象、线条汇集的对象、暗调画面中亮的对象或亮调画面中暗的对象、彩色对比中突出的对象等。摄影(象)人员在处理一系列的镜头构图时,要考虑学生视觉注意活动的规律,注意对兴趣点的处理。为求得视觉连贯性,相连续的画面上兴趣点的位置不宜跳动太大。
9.镜头构图
即指影视导演与摄影(象)人员为表现影视教材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在镜头画面上安排、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整体。构图要求有全面观念。
十、镜头角度与镜头动作
1.镜头角度
这里所说的“角度”,狭义地理解就是指摄影(象)机放在什么地方来拍摄的意思。实际上,影视中的摄影(象)角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拍摄方向,这三者彼此相关。对镜头角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拍摄美丽画面的手段。它不仅要完成造型上的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刻作上的任务。结合具体影视教材的内容,恰当地运用镜头角度,会使影视教材的镜头结构精练、新颖,使影视教材的人物活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极大的表现领域。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2.镜头动作
即影视表现手段有别于舞台表现手段的关键之处。也就是指那些用不同方法处理的镜头的连接所产生的表现力量——所谓蒙太奇作用。电影电视正是用它配合角色的形体动作,推动剧情发展的。
十一、前景、后景及背景
1.前景
在主体前面或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或景物。前景有时可以安置在画面的上下边缘,或画面的左右边缘,甚至可遍布画面。有烘托主体或直接帮助表达主题的作用,并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均衡和美化画面。在运动摄影(象)中能增强节奏感。运用前景时,应尽可能与内容密切配合。前景要美,富有装饰色彩,但不能破坏画面的统一,不能混淆主次表现对象。因场面调度和机位的方向变化,前景也可能相应转换地位而成为后景。
2.后景
与前景相对应,是靠近主体后面的人物或景物。在有前景的条件下,后景有时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陪体,但多数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画面形象,揭示内容;可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强空间深度感。画面中的后景,以俯角度拍摄的效果最为明显。后景在一定条件下亦称背景,因场面调度和机位的多向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转换地位而成为前景。
3.背景
画面中主体背后的景物。背景中包括后景、远景中的人物、建筑、山峦、大地、天空,也可仅仅是人物、静物的衬底,只是一面墙、一块黑板、一个台面或一块布幔。在生活场面中,背景能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造成各种画面气氛、情调,帮助阐释内容。在影视画面中,主体与背景是图与底的关系,以便相互形成对比。背景有动态背景、静态背景;有绘制的、幻灯照明的、搭建的以及由特技合成的各种背景。可归纳为有象背景和无象背景两种。有象背景应注意选择典型环境,确定恰当的景物范围以及影调、色调的处理;无象背景可有影调明暗部位、面积大小以及光影的变化,以烘托气氛,也可作装饰性处理,背景应力求简洁。
十二、起幅与落幅
1.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场面。要求构图讲究,有适当的长度。一般有表演的场面应使观众能看清人物动作,无表演的场面应使观众能看清景色。具体长度可根据情节内容或创作意图而定。由固定画面转为移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
2.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要求由移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重要的是准确,即能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有表演的场面要按罪人物动作不能过早或过晚地停稳画面,当画面停稳之后要有适当的长度使表演告一段落。落幅的画面构图要精确,但在特殊条件下,运动镜头之间相连接时,画面也可不停稳,采用动接动的衔接方法。
十三、实拍
摄影(象)人员摆好机位,布好光线(在外景和实景拍摄中还要等到需要的光照位置),导演认为各方面均已达到要求,就下令正式开机拍摄。
1.抢拍
采访摄影(象)的方法之一;
故事影视片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拍摄方法。为了抢时间,以免季节、气候发生变化,或为了及时摄下演员非常难得的某些感情真挚的表演,或为了利用真实的现场,都要运用抢拍方法。抢拍要求摄影(象)人员熟练运用摄影(象)机和充分利用造型表现方法,并有快速反应与当机立断的能力。
2.偷拍
利用事先设置好的掩体或隐蔽场所进行不为被摄对象发觉的拍摄。新闻记录片摄影人员常利用隐蔽场所拍摄街道上的行人以及社会生活各种场面。拍摄飞禽走兽的生活情况也常用偷拍方法。偷拍方法,是为了达到被摄对象表情自然、动作自如、场面真实的效果。
影视教材拍摄完毕,导演在剪接(辑)时发现有的画面不够理想或缺少必要的镜头,而重新组织到规定的场地中拍摄,这些工作习惯上称为补拍。补拍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因此对于搭制的某些重要布景不宜马上拆毁。对于新闻纪录片,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效果,导演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补拍。
十四、拍摄角度
1.平摄
摄影(象)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角度。平摄一般可以分为正面、侧面、斜面三种。
正面拍摄,镜头光轴与对象视平线(或中心点)一致,构成正面拍摄。正面拍摄的镜头优点是:画面显得端庄,构图具有对称美。用来拍摄气势宏伟的建筑物,给人以正面全貌的印象;拍摄人物,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正面形象。其缺点是:立体感差,因此常常借助场面调度,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侧面拍摄,从与对象视平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叫侧面拍摄。侧拍分为左侧和右侧。侧拍的特点有利于勾勒对象的侧面轮廓。
斜面拍摄,介于正面、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为斜面拍摄。斜拍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拍是影视教材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2.仰摄
摄影(象)机从低处向上拍摄。仰摄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用它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有时可以表示对象之间的高低位置。由于透视关系,仰摄使画面中水平线降低,前景和后景中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因之发生变化,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影视教材中常用仰摄镜头,表示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或对某种对象的敬畏。
仰摄的角度近似垂直,叫做大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视点,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
3.俯摄
与仰摄相反,摄影(象)机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俯摄镜头视野开阔,用来表现浩大的场景,有其独到之处。
从高角度拍摄,画面中的水平线升高,周围环境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而处于前景的物体投影在背景上,人感到它被压近地面,变得矮小而压抑。用俯摄镜头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在影视片中是极为常见的。
4.顶摄
摄影(象)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用顶角拍摄某些杂技节目或歌舞演出,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从通常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顶摄的作用还在于它改变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某种情趣和美感。
顶摄角度在电影电视中并不多见。
5.倒摄
电影摄影机内胶片经过片门时,以反方向运转进行拍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摄取的物体运动过程,以正方向运转放映,可以获得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摄常用以拍摄惊险场面。在电视摄像中,也常用倒摄方法。
6.侧反拍摄
从被摄物的侧后方拍摄,叫侧反拍摄。这种摄法,人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
十五、摄影方法
1.定格摄影
又称逐格摄影。是采用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开动电影摄影机,每次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摄影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形态渐次变化的图画或静物表现在银幕上,产生栩栩如生的活动效果。动画、木偶、剪纸影片或电视片中活动字幕等,都用这种方法摄制。
2.降格摄影
拍摄时片门每秒通过的画面格少于标准数字“每秒24画格樱??庞呈庇只指凑(C)常速度24画格/秒。这样,银幕上的活动就比实际活动快,出现快动作现象。
3.快速摄影
又称升格摄影。即电影摄影中以高于正常(24格/秒)摄影速度的摄影法。一般可根据需要,采用48、64、72、96……以至240格/秒的摄影频率。运用这种方法摄取的景物运动过程,以正常频率(24格/秒)放映出来就可以得到较实际动作慢的视觉效果。一般用于摄取某些特技模型或使某动作(如跳高、赛跑)以缓慢的过程现于银幕,借以分解和观察。科研中,以每秒千格甚至万格以上速度摄取瞬间过程,称为高速摄影,以有别于快速摄影。
4.定时摄影
特殊摄影方法之一,又称延时摄影。是利用延时自动控制器,按照预定的时间间距进行定格摄影的方法。在影视中常常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倾刻之间就吐艳盛开的情景,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镜头长度的需要,预先规定每拍摄一格的时间间距,用自动控制器,逐格地进行拍摄而成的。当连续放映时,就出现花朵慢慢开放的过程,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再现于银幕。这种镜头画面,运用于科教片,可以科学、真实地阐明植物成长的过程;运用于故事片,则往往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欢乐的感情或表示情节发展圆满结束。
5.画托摄影
即利用蒙置、马斯克等画托遮掉摄影(象)机的一部分视野,而进行拍摄的一种方法。利用画托摄影可以获得某些特殊的画面。
6.变速摄影
即指改变正常速度(每秒钟24个画格)的摄影。升格摄影、降格摄影均为变速摄影。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正常速度所达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
7.插片摄影
即在摄影机片门前插入一块镂孔的挡板来拍摄景物。如在一些军事故事片中从望远镜中看到的镜头,便是在片门前插入一块挖去两个相连的圆孔的插片而摄得的。
8.显微摄影
教学和科技影片常采用的摄影方法。即连接显微镜与摄影装置,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记录于感光胶片上,从而获得镜头画面的摄影方法。它是揭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技术手段。用显微摄影能记录如细菌繁殖、成长等活动过程,从而使人们能真切地认识各种微观现象。
9.接景摄影
即根据绘画透视原理,在摄影(象)机前放置图画、照片或模型,代替一部分实景或布景,用以达到以小代大,以假代真的效果的摄影方法。接景摄影方法简便有效,影视中使用较多。又称“接景法”。
10.近接摄影
也叫“宏观摄影”。取得影像与实物等大或放大数倍的一种摄影。依据透镜的共轭焦点原理把摄影的物距缩短,象距加长,使摄影(象)机镜头接近实物,便能拍摄到和实物等大或放大数倍的影像。
11.空中摄影
在影视教材中,常用空中摄影来交待某地的地理概貌、大的环境气氛等。不仅摄影角度高而且能产生平移效果,使观众对景物一览无余,很富艺术特色。
空中摄影一般选在上午或下午,因为上午或下午地面上的景物比较清晰,有足够的照度,容易收到较好的影调效果。如果地面上有雾,那么拍摄时要使用适当的滤光器,以增强画面的反差。
空中摄影时须注意:
事先和飞行员商量好飞行高度、速度和航线;
不要离拍摄目标太近。拍摄时,选用高倍焦距镜头,以调整画面的大小,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2.模型摄影
特技摄影(象)方法之一。利用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模型,代替实景或布景,摄取表现诸如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地震破坏等灾害场景,军舰爆炸、汽车相撞、飞机坠毁等战争场面。模型摄影在影视中采用较多,可以获得难以在实地拍摄的影视场面,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并能确保摄影安全和节约开支。
13.水下摄影
影视特技摄影(象)方法之一,即在水中摄影(象)。摄影(象)者携带有防护罩的摄影(象)机和潜水装备,潜入水中直接拍摄。水下摄影(象)可真实地反映水下景象,如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海底和河床的地质资料、考古发现等。水下摄影(象)在科研、军事技术、体育、教学等方面应用较广。
14.水箱摄影
影视教材中的一些水下镜头,大多是在摄影棚里采用水箱摄影(象)方法拍摄的。拍电影电视用的水箱,仿佛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的养鱼水箱,在水箱中,布置各种岩石、砂子作为海底的景物。在水箱后放置布景板,画着各种水草或其他背景。拍摄时,把摄影(象)机放在水箱正面,只要注意玻璃上没有反光,画面中没有带进水箱的边框,拍出来的画面就和在水中拍摄一样真实。
15.合成摄影
电影特技摄影法之一。借助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用模型、照片、图画代替实景或布景的一部分或全部,达到以小代大、以假乱真的效果;或者运用光学、化学、机械、电学等复杂手段,把在不同时间、地点摄取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创造出某些不能实际拍摄的场面。这种摄影安全经济。常用的合成摄影有:接景摄影、背景放映合成摄影、活动遮片摄影、光学技巧印片等。
16.肖像摄影
即用影视人物外形以表现人物气质的(造型)摄影。拍摄角度对人物肖像的完美有直接关系:角度稍高一点,可以使瘦的人稍丰满一点;角度稍低一点,可以使胖人稍清秀一点;两腮过方的宜侧一点拍摄;双颧过高的宜正一点拍摄;鼻子过高的不宜侧拍;面部结构平坦的不宜正拍。要使人物肖像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还要注意把人物的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的镜头和影视中的场面调度,以及整个影视教材的情节有机地组合起来,把气氛色调、空间地位、风景环境与人物的镜头结合起来。
17.错焦点摄影
电影电视特技摄影(象)的一种。即在摄影机镜头前放一个多棱镜进行拍摄。由于多棱镜的作用,摄入的画面便出现多影像重叠的现象。错焦摄影(象)常用来表示醉汉或神志不清者的视象。在电视广告中也常用错焦点摄像。
18.红外线摄影
影片特技摄影法之一,即利用红外线作为光源,所用的感光片是由吸收红外线波长的菁类染料增感而成。摄影所用的红外光谱段在700~1300毫微米范围内。摄影时,在镜头前加置暗红至黑色滤色镜以滤去日光中的紫外线及可见光,或使用红外线光源照射被摄体,感光片在只有红外线及少量红色光下曝光,然后再经一般的显影加工而得到正片。由于红外线能穿透烟尘、薄雾,可在远景和高空摄影中得到清晰景物形象,电视多用以在日光下摹拟夜景。
19.多棱镜摄影。
利用光线通过棱镜发生折射的原理制成的棱镜进行摄影的方法。多棱镜的每个平面能把被摄影体折射出一个影像。需要几个影像,要根据多棱镜上有几个平面而定。一般是3~8个平面。多棱镜的镜片镶在一个可以旋转的框子里,以便把几个影像调整在最好的位置上。使用时,多棱镜需装在主镜头前面。多棱镜适合拍摄单个物体,使画面具有神幻般的特殊效果。
20.透视合成摄影
这种摄影是在特制的透镜合成装置上完成的。工作原理是将动画摄影机与电影逐格放映机的射线成90〗前仓茫?谏湎呓坏愦ψ爸靡豢榍阈苯俏45〉钠矫娣瓷渚担?瓷渚瞪戏绞峭渡溆跋裼玫囊?谎哑酵顾?妇担??妇瞪媳闶且?哦???奶?娌AАU庋?涂梢允苟??阌盎?谂纳闾?嫔系亩??⒆帜皇保?胩?嫦掠弥鸶穹庞郴?庞车氖稻盎?孀匀缓铣梢桓龌?妗
21.活动遮片摄影
特技摄影的重要手段,背景合成摄影的一种。通常先在由单色光(红外光、紫外光、钠光或蓝色光)照明的幕前,摄取演员的表演,然后借助一条外形轮廓与演员表演完全相同的黑色剪影这片,把已曝光的部位遮住保护起来,再补摄任何所需的背景景物,使其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工艺方法,由于演员的表演和发生在背景上的事物是分别拍摄后再组合在一起,故常用以表现电影中某些惊险场面或非现实的幻想情景。
又称“停机再拍”。即把一个已经拍下的物品取走停拍,然后在原位置上放另一物品再拍的摄影方法。用这一方法拍摄的影视教材在放映时,原来的物品会突然变成了另一物品。梅里爱在1899年根据神话剧拍摄的影片《灰姑娘》中第一次使用了这种特技摄影方法。
23.特种摄影
不完全同于特技摄影的概念,特技摄影主要指摄拍的方法、技术。特种摄影更多地取决于拍摄设备,如显微摄影、X光摄影等,均为特种摄影。
24.动画摄影
拍摄动画影片时所用的摄影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逐格拍摄。即动画画家需要将画面画成一张张画片,而画片中的景物、人物的动作是相互连贯的。然后将这些画片一张张连续(逐格)拍下来。放映时,这些相互有联系的面面便产生动画片的效果。
十六、画面色调
所谓色调就是指影视教材上不同颜色在画面中的相互排列和相互联系。决定画面色调的因素是被摄体的颜色特性、拍摄时的光线条件、摄影(象)机上校正景物色调的各种滤光镜和光学附件。对于电影来说,感光材料性能和冲洗过程中的技术控制,也是影响画面色凋的因素。
1.明调
影视色调种类之一。在画面的面积上,白、灰部分占了很大比重,黑色较少。这种调子强调明朗、轻快的气氛。但真记拍摄出明朗画面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导、美、灯、道具等部门协作。明朗画面中也要有少量的黑色或灰色,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使之更活泼、明快,造成一定的意境和情绪。
2.平调
影视画调种类之一。在画面的面积上黑白部分较少,灰的面积占了很大部分,因为它给人一种平整洁净的感觉,所以称“平调”。拍摄这种调子,不主张用灯光去渲染。它以客观的态度把光分布得整洁,没有大阴影,也没有纵深的光影,使观众集中注意力,去欣赏演员的表演,欣赏多彩的服装、背景。
3.暗调
又称“低调”,是电影电视色调种类之一。暗调在画面的面积上,黑色部分占有很大面积,自己只占25%左右。白色明部多用突出主体,起强调作用,有时也起对比作用。暗调给人一种沉重、深厚、哀伤的情绪,也可造成神秘、阴森的气氛。
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它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光线、色彩、运动、构图等造型手段,通过一幅幅活动的、持续的电影画面,在银幕上创造逼真、生动、直观、具体的电影造型形像。
摄影艺术须掌握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它以光学镜头、摄影机和胶片为主要工具和材料,经过曝光、洗印、放映等主要工艺过程,在银幕上呈现为一系列活动的影像。这个影像系列,可以再现对象的主体形态、轮廓形式、表面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层次、运动速度和节奏,具有四维(长、宽、高、时间)的特性。
摄影艺术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的有机组合,同电影艺术其他创作部门一起,共同塑造人物,叙述情节,刻画环境,烘托气氛,揭示主题,创造综合的银幕形像。
演变及发展最初在银幕上出现的活动影像,是用固定镜头拍摄的,只能展现一个空间。1896年春,法国人A.普洛米奥发现把摄影机放在船只上拍摄,可以沂共欢?亩?鞣⑸?硕?,开创了运动摄影的先例。同年秋,英裔法国人W.K.L.狄克逊又采用在固定拍摄点旋转摄影机摇拍的方法,取得了不断变化角度的画面效果。担任过卢米埃尔的摄影师的J.威廉逊,1899年在拍摄报道片《享莱的赛船》时,从七八个不同角度连续地拍摄船只出发、竞赛中的船队、胜利到达终点等镜头,并在移动的船只上拍摄观众,形成了简单的蒙太奇效果。英国人G.A.斯密士1901年拍摄的《小医生》里,开始出现了大特写。G.梅里爱在1896~1905年间拍摄的戏剧短片里,广泛尝试了倒拍、停机待拍、变化摄影频率等技巧。拍摄距离、方位、角度的变化,推、拉、摇、移等不同运动形式的出现,使电影摄影能更加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变化万端的运动形态,使银幕造型更加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貌。
最初的电影摄影,只是对客观对象的机械记录,只是一种“新奇的杂耍”,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形像的艺术再现。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D.W.格里菲斯等人,吸取融汇贯通并在实践中发展了电影先驱者们发现的各种电影手段,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影片。它们以鲜明的艺术形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观众,使电影开始步入艺术的行列,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摄影也逐步摆脱了客观摄录生活或戏剧场面的地位,开始从特定的剧情内容出发,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创造了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的电影造型形像。电影摄影艺术逐步成为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艺术形式的新型艺术。